你不懂中医,就不要叫我号脉啦!

文 / 心承智慧
2017-08-15 13:03

学中医的童鞋们在求学期间这样的事情应该遇到得不少:

——“读大学啦?在哪个学校呢?”

——“XXX中医大学”

——“哟,学中医呢?不错呀!来给我把把脉看看我有什么毛病呀!”

如果这时你回答“我看不出来有什么问题”,有可能就会被质疑“怎么会,你还不会吧?我都腰痛啊,肩膀痛啊,去医院医生说我这也高那也高啊”,或者是“还没学会呢吧?没关系中医就是要越老才越厉害的嘛!”

你不懂中医,就不要叫我号脉啦!

...

真是千言万语泪两行呀!

只想大声告诉TA,不是我没学会也不是我不够老,是你根本——不!懂!中!医!

把脉,即中医所说的脉诊,也称号脉。医者通过食指、中指、无名指触摸按压手腕的寸、关、尺部,结合理论去感知脉象的变化,以此作为诊断疾病的一项重要依据。

脉诊虽然在中医诊断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脉诊只是服务于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而并非中医诊断的全部。可向疾病的诊断过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但并不是全部的参考信息。

清代吴谦《四诊心法要决》就写到“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可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方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单纯凭借脉诊。

你不懂中医,就不要叫我号脉啦!

何谓“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是调查了解疾病不同的四种诊断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应该相互取代,只能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四诊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所以,把手一伸就让号脉诊断,而不结合“望、闻、问”,只能说:臣妾做不到呀!

你不懂中医,就不要叫我号脉啦!

“望诊”:即医者运用视觉,对患者局部和全身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是医者在见到患者时最先从患者身上获得疾病相关信息的方式;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医者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疾病资料,对疾病做出诊断的手段之一;

“问诊”:是医者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相关 资料,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充分收集其他三诊无 法取得的与辨证关系密切的资料。如疾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或诱因以及治疗的经过、自觉症状,既往健康情况 等。这些常是辨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证据之一。

由此可见,除了脉诊,其余三诊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此外,脉诊还讲究时间以及医者、患者双方的状态和环境。

《内经》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其意就是,脉诊应该在病人刚刚睡醒尚未劳作尚未进食环境安静阴气未被扰动,阳气未被耗散之时。

如今医者号脉,虽大可不必拘泥于“平旦”之时,但仍需要在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下,患者需气血平静,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平放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这样才可使气血运行无阻,减少干扰因素,以反映机体的真正脉象

所以,在刚吃饱、气喘吁吁的一坐下就抬起手臂让号脉,是拒绝的呀!此时也许你的脉象可以洪大、又或者滑数,但是并不能代表什么,这让医者如何诊断呢?

你不懂中医,就不要叫我号脉啦!

不可否认的是,中医脉诊,多练、多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不轻易断言病症是习医者的原则。

所以,在让初习医者号脉之时,不如就静静的让他积累经验就好。以严肃、严谨的态度,对待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

中医诊断,医者的一望、一问中包含的都是大学问。望、闻、问、切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缺去任何一项的诊断,都可能错失关于疾病的重要参考信息,造成误判误诊,都可视为不严谨!

记住啦,别再只让医者号个脉就追问自己有什么毛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