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胃脘痛、呕吐、胃痞、呃逆的经验分享

文 / 医寿延年
2017-07-30 20:00

中医胃病包括胃脘痛、呕吐、胃痞、呃逆等证,十几年来,笔者辨治了大量的胃病患者,获得了一些临床经验和体会,现收集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胃性喜通降,治直辛开苦降

胃为阳土,性喜降。叶天士认为:“脾必升为健,胃以降为和。”“降”是胃的生理功能特征,只有持续不断地舒畅通降,才能达其纳谷传运之能。笔者以此为出发点,以辛、开、苦、降为主法,以半夏、黄连、枳实、干姜为主药,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进行施治。

胃为受纳之腑,易被寒热等邪侵,邪气一旦犯胃,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正邪交击,清浊相干,诸邪壅阻,气机闭塞,升降呆滞。故胃病治疗突出一个“通”字,疏通塞滞,通下瘀浊积滞,斡旋中焦气机,以复其推陈纳新之能,浊降则清升,升降出入之机自可恢复常态。

故胃病寒热、虚实错杂者极为常见,本人临床常寒热药并用,辛苦药兼施,以求寒热并调,胃腑通降。以黄连配枳实以苦降;干姜配半夏以辛开;黄连配干姜以调寒热;枳实配半夏以导积滞。偏寒者加吴茱萸、荜拔;偏热者加黄芩、蒲公英;湿重者加白豆蔻、苍术;食滞者加焦三仙、槟榔;气虚者加党参、黄苠;气滞者加苏梗、香附、甘松;札窿者加五灵脂、蒲黄;反酸者加海螵蛸、川贝母、白及;阴亏者加白芍、甘草、沙参、百合;郁热者加牡丹皮、栀子;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

顽疾难愈合,散剂见殊功

近年来,笔者根据胃的生理特性,及胃和十二指肠病的病理特点,结合多年的用药经验,总结出了专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专方生肌敛溃散。

方药组成:

半夏10g,黄连6g,吴茱萸6g,

枳实10g,白及30g,白芍15g,

甘草15g,五灵脂15g,炒蒲黄15g,

三七10g,黄芪30g,川楝子15g,

延胡索15g,百合30g,蒲公英30g,

海螺蛸15g,川贝母15g

方中以半夏、黄挂、吴茱蓖、枳实辛开苦降,辛散郁热,降浊导滞;以黄芪、海螵蛸、川贝母、白及托里生肌,敛溃制酸;以白芍、甘草、百合润养胃阴,解痉止痛;以五灵脂、蒲黄、川楝于、延胡索、三七理气活血,生肌疗溃;以蒲公英、黄连、白芍、生甘草清解郁热,清除幽门螺杆菌。此方可并调寒热、虚实,升降气血;疏导痰、湿、气、血、寒、热之壅滞;并可敛渍、托里、生肌,润生胃膜,加速愈合。数年来应用此方治疗验案无数,效如鼓桴,即使是顽固性溃疡,疗效也非常显著。

中焦虚寒,辛甘以通阳

在临床中凡是胃、十二指溃疡患者,多以生肌敛溃散治疗,对散剂不能耐受者,改为汤剂煎服,惟对中焦虚寒证明显者,多以辛甘通阳,温中散寒法,用黄芪建中汤为主,疗效显著。此方以枝桂、甘草辛甘通阳;白芍、甘草和营养阴,缓急定痛,二者一散一敛,一阳一阴,相辅相成;再配以黄芪、甘草、大枣、生姜、饴糖甘温培土以守中,共奏温中补虚通阳、和营缓急定痛之效,使胃肌得温,营血得和,溃疡敛愈。

柔肝养胃以制木横,解郁和胃以疏郁滞

胃脘痛以肝胃不和最为常见,证见:胃脘胀痛,暖气,食欲不振,呕苦吐酸,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治疗重点在凋肝以治胃,柔肝养胃以制木横,理气和胃以调气机,以迭肝阴足,则乖顺柔和,肝气条达,胃气和顺,而推陈纳新复常。

若病程日久,常生它变,气滞致血瘀,气郁可化火,火郁易伤阴。胃失顺降,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积为饮,饮凝为痰,致使气、湿、食、痰、火、血相互塞塞于胃脘,气机更加闭塞、呆滞,脾气受困,失运化升清之能,胃气塞阻,失转输和降之职,此时病机和治疗的重点则以胃为主,以肝为次,却诸邪以解中土之屋,畅气机以复枢机之能。

治疗也因此有别。肝胃不和之时,治宜柔肝和胃,理气降逆,用四逆散、一贯煎、百合汤化裁,药如:柴胡、白芍、甘草、枳实、生地、枸杞子、沙参、川楝于、延胡索、当归、百台、乌药、蒲公英、炙黄芪、生山楂等,多用于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若有痰瘀加炮穿山甲、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海藻等。

诸郁闭阻之际,治宜疏通壅阻,解郁降逆,用半夏泻心汤化裁,药如:半夏、枳实、黄连、干姜、苍术、厚朴、茯苓、焦三仙、苏梗、白术、薤白、白豆蔻、沉香、蒲公英等,多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

胃病病机有规律,配方伍药要注意

1)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以降为顺;脾为阴土,喜燥恶湿,以升为健。故胃病治疗用药要以润降为主,配以辛甘通阳,动静结合,使润而不腻,辛而不燥,相互协调。

2)胃的生理在乎“降”,故其治疗在乎“通”,用药应轻灵流动,配伍应补偏救弊,相辅相成。如:百合配乌药,黄连配干姜,柴胡配枳实,白芍配甘草,黄芪配白术,桂枝配白芍,党参配五灵脂,高良姜配香附,川楝子配延胡索,黄连配吴茱萸,海螺蛸配贝母,白术配枳实,苏梗配半夏等。

3)治病要求因,不要有偏激。胃失和降,病因多多,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均有别,寒、热、虚、实各不同,应针对主因进行调治。如,不能因呃气连连而重用代赭石之类以降逆,不能因腹胀重而重用理气消胀,不能因胃下垂而一味地重用黄芪、党参、柴胡、升麻以升举,即使因中气虚陷所致,重荆也多不能受,须从轻剂开始,升降结台,消补并用,欲使清升,必先降浊,循序渐进,方能见功。

4)医病要耐心,性急反无功。慢性胃病,有些治之可立竿见影,几剂药即可病除,有的则需要很长的治疗过程,才可见明显的疗效。如湿热郁阻型者,清热而助湿,芳化而助热,治疗起来的确棘手,易反复缠绵难愈,若湿热并重,或湿重热轻者,可先从淡渗利湿人手,待湿去而热孤,则热邪也可很快清除。若热重湿轻者,则可先清其热,待热势抑制,再用上法治疗。脾胃气阴两亏型胃脘痛患者,有些先有胃阴亏虚,随着病情的发展,胃失润降,导致清阳不升,脾气亏虚,脾失健运,互为因果,又可导致气虚血瘀痰阻。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后又发生胃下垂,再过一段时间以后,又发现胃粘膜腺体增生,这些都是病机发展的结果,有一定的规律,是可以预见的。若能在治疗过程当中,有效地阻断扭转病势,辨证准确,用药妥当,持之以恒终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