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常波-我发现大叉穴的过程,原理及针法—兼及微针调气化之发挥
讲师简介
左常波,澳门针灸学会会长,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左常波国际针灸研究中心”主任。董氏奇穴在中国大陆的首位嫡传弟子。
在浸淫传统针灸、参悟董氏奇穴的基础上,旁鉴丹道精华,别开一线法脉,创立“以针演道逐节功夫,广大甚深微妙法门”。
❖ 首创“针灸气化理论”。
❖发现“大叉穴”,并推广应用。
❖ 研创系列气化针法,提倡微针调气、治神。
❖致力于针灸临床实践和理论拓展研究。
“粗守形,上守神”,上乘针法从来讲究的都是治神。但如何把握这玄之又玄的神?所谓“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我们就退而求其次,通过调气沟通精神,调气以治神。左师仿先圣仰观俯察取象之法,创制大叉穴模拟丹道修炼过程,以针演道,微针调气化。其中奥妙难以言表,各位细品便知。
录音原文翻译稿:
各位师长,各位同仁,大家晚上好!
我想从一个具体的点切入,从这个点去了解一些基本的技术和他背后的原理。今晚主要分享大叉穴发现的过程、原理和针法,顺便探讨一些我对微针调气法的思路。
“一个优秀的临床家,最可贵的是基于临床的、独到的创见。回顾我的整个针灸探索过程,总是先有想法,再有临床验证、完善、提高。最后临床走到最前面了,但是理论呢?理论的构建是一个挺尴尬的事,因为这个构建过程需要更深厚的学养去慢慢积淀。就像我自己,在临床中发现了一些很好的东西,如果自己独享,更多情况下不会去努力构建一个所谓的“完美理论”去说服别人。如果要分享,就要严谨,要讲理,但是,在我心里一刹那就明白的事,一旦说成理论,难免有漏洞。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更多的精力放在临床探索上,因为一个想法,甚至某个灵感,就可以指导我一路前行了。检点我自己,在知识结构上存在重大缺陷,我只能先做一个好医生。”
请大家看看这段话,就了解一位临床医生在整个自我临床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是非常不易的。
选择从大叉穴讲起,首先想让大家掌握大叉穴的具体针法和临床应用,这是一个小小的技术;其次,更重要的是想通过大叉穴,跟大家分享背后的原理——取象比类原理和微针气化原理。
一、大叉穴的定位
请先看这张图
体表定位点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结合处的分叉口处,我以前说它是在赤白肉际处的分界线,后来发现不太准确。
简便取穴法: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结合处这个位置的掌背与掌面整个厚度的中间分界线上。有时候如果按照赤白肉际处取穴,会偏向于背面,偏向于阳侧了。临床上我习惯的取法是在阳面和阴面整个厚度的中间这个分层上。
发现大叉穴的原理:取象比类
在中医体系中,或者延伸一下在中医很多术数的体系中,有很多概念比较重要——理、气、象、数、类、应。谈到取象比类,我跟大家做个分享。如果把拇指和食指分开,放在桌面上,很像一个人分开两条腿站在地上。建立这样的概念后,再观察一下,在第一、二掌骨之间以及由此构建的空间,非常像人体的盆腔、腹腔和胸腔。灵骨穴对应的位置相当于胸腔的最上端--天突穴的位置附近;合谷穴对应的位置非常接近于人的中脘附近;再穿过合谷穴向上走的时候,基本上接近于胸剑联合,到了胸腔里面。
取象比类,首先是一个象,在形象上看起来非常像。在这样一个取象、应象系统当中,大叉穴的体表对应点就应该是在会阴穴这样一个位置。我刚才用语言对大叉穴定位做了描述,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那么在具体取穴的时候,依然要发挥想象力,就是说在这个点,是不是能根据纹路等找到一个非常像会阴的位置。我经常能在这个地方找到一些纹路的交叉点,外形非常像会阴的位置,这就是大叉穴准确的取穴点。
这张图进针的点与前面那张不一样。这张图中大叉穴的体表进针点基本上是扎在了赤白肉际分界线上,当按照这种方法取穴定位进针的时候,产生的气化感是不同的,往往病人会感到腰骶部、命门有股暖流在涌动,会反应在人体后背部分,这股暖流慢慢到后背,走到人的夹脊部位。因为这个点是偏向阳面的,跟人的督脉相接近。
我刚讲的大叉穴体表定位的点,对应着的既不是督脉,也不是任脉,它是中黄之脉。这条脉是密宗、道家中非常重视的一条气脉,从头顶百会穴到会阴,中间这条气脉就是中脉。按照这样一个想象去取大叉穴,就基本上符合我的一个定位点了。
这里再做一个延伸。把两只手做出来一个心形的形状,感觉很像一个口的形状。在这样一个形象像口的应象中,大叉穴对应的地方很像地仓穴,灵骨穴很接近于颞颌关节部位,比如颊车穴,经常讲“面口合谷收”,也是在这样一个应象取穴体系中。大叉穴治疗面瘫效果也很好,而且在进针时病人口水很多,因为整个地穿过了腮腺。
二、大叉穴的进针操作
手法操作
大家记住八个字——“徐入徐出,轻捻轻转”。在大叉穴的整个进针操作过程中,有两个元素在其中——进退和左转右转。这是两个方向的操作,但手法要求极其轻柔,不要粗暴,不要快,要轻柔地、缓慢地去操作。
针具选择
对针具的选择非常重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针具的认识。临床在针灸大叉穴时,最早用的是0.16*40mm的针,后来发现用比这个更细的针,比如用0.14*40mm甚至0.12*40mm的针时,可能更加有效。在用针去调气的时候,面对一个非常大的尴尬,就是气是介入形、神之间的东西,倾向于无,而针是一个有形的东西,用一个形而下的针具去调一个形而上的气,是难度非常大的事情。这便启发我,在临床针灸时,能不能将针的有形部分更加弱化一些,比如外形上更加细一些;在整个进针的过程中,更加轻柔、缓慢的操作,让病人酸麻胀的针感弱一些,甚至没有针感。若做到这两点,就非常吻合气的特性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路。今天晚上我讲大叉穴,更重要的原因是启发大家关注微针调气化,这是临床中很多人忽略的一个层次。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在轻轻地左转右转过程中,在慢慢地由浅入深推进过程中,当遇到一些关键节点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我认为用非常细的针缓慢进针时,手下的感受是非常敏锐的,细针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和细腻。在缓慢进针的时候,当针尖抵到某个关键点,手下是沉紧的感觉,不是那种“谷气来也徐而和”的感受,而是“邪气来也紧而疾”的感觉。当碰到这样一个节点时,病人可能会有胀的针感,这个关键的节点千万不要错过。因为整个大叉穴进针出针的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诊断的过程。前面讲过合谷穴所对应的点在大叉穴整个应象当中很接近于胃脘的位置,换句话说,当针尖缓慢进针到中脘附近时,如果遇到这样一个关键点,我认为是他的中焦胃脘有问题,这是一个诊断过程。如果病人就诊时有胃脘胀痛,那么针尖扎到这个部位有紧而疾的手感的概率很高。所以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关键点,就在这个点做一个小小的停留。轻轻地左转右转,小角度、舒缓地去捻转针,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转才能够化。当轻轻地转的时候,会发现针尖下的气松了,那种紧而疾的手感没有了,会出现和缓的、从容的、饱满的谷气的那种手感时,再问病人,他胃脘部的不适感当下就可以解决。在中国整个的阴阳术数中,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一个是体验的方面,一个是感受的方面。在微针调气化的过程中,感受很重要,体验很重要,感应也很重要。感应的产生,几乎是同步出现的,没有说经过一段时间或者一个过程。
按照这种思路缓缓的进针,一直到针尖抵达灵骨穴的位置,其中一旦遇到关键点,就在这个关键点停留捻转。当按照这样的操作规则,针尖由浅入深,针刺到灵骨穴,再缓缓退出来。在退的过程中依然注意针尖下的手感,缓缓地退出,这个时候依然会遇到沉紧的关键点,依然做手法,等到手感变和缓后再接着缓缓退针。退到最后,留针的时候,我一般针尖留在2、3分到半寸之间(第一次留針位置),这个时候针尖所对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下丹田。
临床上这样进退的过程可以重复2-3次。在第二次由浅入深进入时,会发现第一次的关键点可能变得和缓从容了很多,所以第二次的进针会快很多。有些很顽固的疾病可以做3次,不需要做太多。最后都是要浅层留针,针尖在体内的深度不会超过半寸以上(第二三次留針位置)。最后这个退的过程,也是一个引气归元、以退为守的过程。内经中也讲到“静以久留,微以养气”。在这个层次留针时,可以留得久一点。
在整个的操作过程中,再把关键的问题给大家强化一下。
1、选择的体表进针点对应会阴穴,操作的进退过程对应人的中脘系统。其实整个进针的路线是阴阳交界的中点,就是掌面和背面厚度的平分线上。阴阳之间交界的状态是零的状态,是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状态。针灸所激发的气化反应,非常像蝴蝶效应——在某一个临界点给予一个微弱的信号,会产生一个非常敏锐的放大效应。有些经络敏感人,在针刺一进一退的操作中,会产生一些很奇妙的反应。
2、操作手法的关键是徐入徐出,轻捻轻转。
3、进针过程既是治疗过程,也是诊断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要保持手下敏锐的觉察力。
4、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地方,操作过程中需要病人配合呼吸。在一个深长的、自然的、舒缓的呼吸过程中,进行操作,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很注重在呼气的过程中做一些小小的手法。因为我们在经络敏感人身上做过实验,吸气的时候,人的气脉比较紧张,处在一个绷紧的状态;呼气的时候,气道比较宽,气脉有一个推动的力量,气脉的速度是比较快的。也有研究发现,吸气时交感神经紧张,呼气时副交感神经紧张。而副交感神经工作时,人是不设防的,处于一种接纳的状态。这时一个轻柔的信息启动,就会带来后续一系列非常重大的气化反应。在丹道修炼过程中非常关注“息”,“一呼一吸谓之息”。内经中说“神守天息,复入本元”,丹道修炼体系中说“心息相依,虚空大定”,讲究的是心息相依。“息”与心有关,所以在调气、针法过程中,非常重视呼吸。
三、大叉穴的临床应用
大叉穴的临床应用很广泛,概括来说有两点:导气通滞作用和温阳作用。
一个病人,胃脘部不适,饭后经常有饱胀感,胃气上逆的不舒服感。脾胃功能不好,会影响气沉丹田。在丹道修炼的子午周天中,任脉的气机是降下去的,火是通过任脉的路线降下去的。这个路线不通,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病人有胃病,一定要通过针刺大叉穴的方法将胃病解决。胃病解决后就会发现,病人深吸气会很轻松的将气吸入丹田。如果胃脘有问题没解决,中焦气机阻碍,吸气无法入丹田,久而久之丹田元气越来越虚,阳气虚浮在上,出现下寒上热的很多症状。这是虚假的发热,不是真正的发热。我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也会发现有一个导气的过程,整个中脉的问题也会解决。留针的时候是浅层留针,不超过半寸,这也是引气归元的作用,病人的丹田会慢慢暖起来。就这样的一个单穴,也能发生很大的作用。经常会看到一些阴寒体质的女性,单纯用大叉穴,在很短时间内,可能用不了十几次,病人很长时间的阴寒体质就会发生改变。
给大家举一个病例。前两天一位好朋友的爸爸,七十多岁,是原发性肝癌。我做了深入地了解,病人是典型的阴寒体质,是生理上的阳气不足。另外他有明显的强迫,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一分钟也不能等,内心很郁闷、不舒畅。在调节的过程中,这个病要有转机,有两点很重要。第一,从生理上,一定要把阴寒体质彻底扭转过来,变成一个暖的体质。祛除寒气,提升阳气,让阳气充满起来。第二,从内心上,一定要把他调节得非常舒畅,没有纠结的感受,每天能有个深入的睡眠。我就用到了大叉穴,以及它的配伍火主穴。第一次针灸时,病人下身已经开始暖了。到第五次,丹田的暖流非常明显,而且一直到脚底。这些下寒上热的病人出汗往往是头面出汗,他现在慢慢的下身也开始出汗了。最重要的是生理方面阳气提升了,心理方面纠结也改变了,调气和治神真的非常密切。这里有一个关键要点,就是大叉穴有导气通滞的作用。这个病人的胃是有问题的,人非常瘦,吃东西吃不好,胃脘有胀痛感。第一次治疗时,胃脘部的不适感就慢慢减轻了。所以只有把导气通滞的作用达到后,火才有可能从上面降下来沉入丹田,吸气吸到丹田。留针时留在浅层,慢慢气在丹田聚起来,然后慢慢暖到涌泉。最后涌泉气足后,从后面上来到命门,命门的气充足起来。
这就是大叉穴的导气通滞作用,导气后使气机通畅,生生不息地运转,一气周流,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涵养积蓄——所谓的温阳。真正的补法是气血流通即为补,能通过微微的针法操作,导气通滞,让气机生生不息、周流不息,这个过程自然会产生温补的作用。
这个导气温阳作用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有的时候比附子来得快。
四、大叉穴的配伍
临床上经常使用大叉穴与火主穴(校者注:在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叉口下緣,即太冲穴上五分处)配伍。我扎火主穴时,体表进针点可能比太冲穴、火主穴靠前。进针时保持30°~60°,有时呈45°,最多时是60°,保持这个角度缓缓刺入,是斜刺法。操作也是徐入徐出,轻捻轻转,可以做1~3个进退。要注意火主穴进针过程也是一个诊断的过程,一定要敏锐的觉察手下的针感。但火主穴的留针,我习惯深层留针,在深层留针时,我发现病人往往会出现命门有气血涌动的感受,有暖气在涌动。所以大叉穴与火主穴进针、操作相同,而留针层次不同。
五、微针调气化
我以大叉穴作一个铺垫,讲到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气化理论。那么如何进入气的境界?一提到气,很多人会觉得很玄,也有很多人苛责我们,为什么针灸一定要进入气的境界去讲呢,为什么一定从治神调气去讲呢?我们真得非常无奈,在临床上遇到一些特殊现象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进入气的境界。这不是我们故意弄出一些玄的东西误导大家,我们绕不过这样一个境界。
其实内经中对精气神做了全面的、深入地发挥。在我自己所构建的针法体系中,更多的参照了丹道修炼的体系。整个丹道修炼,就是精气神三者的转换。针法调气是进入气的境界的一个捷径。通过针法调气,既可以影响到精,又可以影响到神。精气神这三个层次,气是中间一个非常重要的枢纽。我们把气调节好了,就可以转化精、转化气、转化神。调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绕过去的枢纽。
我曾经讲过筑基针法,筑基是丹道修炼过程中的一个概念。有个“百日筑基”,就是说在进入真正的丹道修炼体系之前,要打一个基础。筑基的整个过程,就两个目标。一个是把精涵养足了,这是生理方面的储备;第二个是心理方面的准备,叫做炼心或者炼寂,就是放下一切。在筑基的过程中,如何把精养足呢?针法调气给我们养精带来一个很大的便利。
有位六十多岁的老者,是原发性直肠癌,手术后做放疗化疗,整个身体条件很差。隔了不到三年,发现肝有晚期肿瘤,手术后又放疗化疗,本身还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我前期通过筑基针法调气,把基础打好,把养精蓄锐做足。因为在这个年龄,先天的肾精已经耗散很多,又经过这两场大病,先天肾精是不足的。经过调节,其中也用到了大叉穴,后来病人出现每天晚上睡眠时会有两次勃起。晨勃的出现是很重要的现象,因为他本身有糖尿病,可能在五十多岁的时候这方面就越来越弱了。要治好大病,一定要从把精补足方面入手,所以调节到这个时候,我心里就有数了。我告诉他,睡眠中出现勃起时,要深吸气,同时做提肛缩肾的动作。这个时候他感觉到从尾闾间有股热气,循着督脉一直到脑袋里面。吸气吸到最足的时候,气到了脑袋中,让他舌尖抵在上颚,闭一会儿气。很短的时间,便有口水哗哗的下来,满口的口水。然后静静的呼气,呼气时把口水分三次咽到丹田。一般做2~3次,晨勃就下去了。调气可以帮助人养精蓄锐。道家在真正进入修炼程序之前,筑基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我们通过针法就把这个过程给演绎出来了。
针灸非常讲究治神,气机层面调节好后,就可以把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调节好。刚刚讲的肝癌病例中,五次针刺以后,病人感觉自己不那么郁闷,强迫的症状在减轻。从童年经历中而来的性格,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让他内心有个转化,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其实就是由调气切入,慢慢影响到神。
进入气的境界,是针灸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环节。精气神的转化,气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枢纽。
我们做一辈子医生,是终生学习的事情。医生的本分是什么呢?有的人认为就是看病。我觉得一个医生能做的不仅仅是看病。八年前有一个病人,当时她五十多岁,有很多种病。八年的治疗中,刚开始有可能是2个月治疗2~3次,后来是每一个季度治疗2~3次,最近这几年是半年治疗2~3次。这八年来发生的变化,很多病都没有了,更关键的是她的外在形象——体型、皮肤的细腻程度、容貌、细小的皱纹、以前肿大的脖子,这些都在变化,比她八年前还要年轻。
我讲这个例子,是想说从调气入手,模拟整个丹道修炼的全过程,模拟精气神转化的每一个环节,就可以对病人做一个长久的、未来一生的健康管理。把病人的病治好后,在未来我们还能为病人做什么呢?这个很重要,当一个医生具备这样一个知识结构后,病人会把你当做一生的好朋友,我们也会有成就感。要做到这样,进入气的境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没有办法绕过去。
六、气化现象
可以这样去理解,气化的状态是有序化和格式化。在整个气化现象自然发生的过程中,有两个方向的转化。一个是同化,一个是异化。在针灸过程中发生的很多排病反应,就是异化。比如排寒反应:有的病人针灸时感到丹田发热,但是脚底感到凉风。有的甚至盖着被子都感觉脚底冰凉,冻得发抖;比如排风反应:脚底嗖嗖地冒凉风,经络敏感的人把手心对着病人脚心,确实有冒凉风的感觉;还比如排风邪的时候,以痒的形式表现,比如头皮很痒;排湿气的时候,有的人表现为小便量多,有的人是出汗。同化现象临床中也有,比如一个阴寒体质的人,在针刺时没有明显排病反应,直接就暖了、热了,体质变化非常快。排病反应有时不仅表现为无形的部分,有些为有形的变化。比如腹泻,有位肿瘤病人,在针刺2个疗程后,每天拉肚子,拉了14天,拉完很舒服,体质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有形的排病过程。同时也要关注在针灸调气化过程中,会有一些精神层面的反应。比如有的人嚎啕大哭,有的人充满喜悦但是在无声的流泪。
气化反应非常复杂,我很难在短时间内给大家讲得很明白。当体内的气机发动起来时,会发生攻病反应。比如胃不好的人,在阳气还没冲过去的时候,他会不舒服。有的会有翻病反应,比如有的人十多年前有胃病的病根,但一直没发作,这个时候会翻出来,但很快就过去了。还有一个搜病反应,就是把未来潜在的病给解决了。希望大家按照我讲的方法,非常细致地去观察。
今晚到这里就基本上把我想要表达的东西说明白了,依然想提醒一下,我讲的东西未必是对的,理论方面的解释也可能有很多缺陷。但今晚讲课的一个重点,是希望大家能关注一下微针调气,同时细致观察在调气化过程中丰富复杂的气化现象。
再次感谢群主的邀请,感谢大家的聆听,希望多提出批评指正。
翻译:王春颖
校对:王春颖、苏雪贞、蔡果宏
编辑:朱丽莉
声明
本文章来源于左常波老师2015年5月21日在针灸推拿论坛的讲课,由“中医家”委托中医志愿者整理为文字稿。中医在线论坛联盟提供支持。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3.1.1。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