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痛风的两百多个药方中,哪味药材用得最多?

文 / 风欲止
2017-07-18 05:07

数千年的传统中医文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中医方剂。对这些经典中医方剂的研究和传承,可以使之更好地应用于现代人类的疾病治疗,痛风的中医疗法亦如是。为此,我们整理了历代中医对痛风治疗的一些思路和方药,希望能为当今中医治疗痛风配合组方,筛选用药等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在这次整理中,我们收集了270首符合现代中医痛风临床表现的方药的用药规律,对药材的类别、高频次的用药情况、药材的归经性味及功效,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

方药的类别

在用药上,补益药、活血化淤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及温里药在整个痛风用药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中利水渗湿药最多(占25.7%),补益药次之(24.5%),活血化瘀药(14.6%),清热药(14.1%),温里药(13.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历代医家多认为痛风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对痛风的辨治主要从湿热痰淤虚五方面入手,以湿热痹阻为标,脾肾亏虚为本,从而确立了清热利湿、化淤通络、调补脾肾的治疗法则。

高频次药材

在270首治疗痛风的方药中,共涉及用药90味,共使用频次1696味次,平均每味药使用17.85味次,使用18次以上的药物28味,共出现1257味次,占总用药味次的74.11%。在这28味药材中,以白术、茯苓、知母等最高。

从这些药材的现代药理作用可以看出,治疗痛风的中药材药理作用集中体现在对免疫系统的调节、抗炎镇痛、改善血循环等方面,兼以保肝和保护胃粘膜。这在宏观上与现代医学对痛风认识及治疗原则是一致的,但又克服了西医止痛抗炎药物的不良反应,表现出中医中药的极大优势。

性味归经

28味较高频次使用的药材中,辛味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苦味、甘味。辛能发散、行气、活血;甘能补益、和中、缓急;苦味有燥湿的作用。性以温为多,辅以平性。如此性味配伍,能够活血化淤,清热除湿,扶助正气。其药物归经虽涉及全身脏腑,但以肾、脾经为落着点。从而提示我们,古代中医对痛风的认识是以脾肾功能的失常为基础的,因此治疗上着重调整脾肾的功能状态。

28味较高频次的药材功效显示,具有利湿作用的药物再现频次最多。用药通过利湿、补肝肾、健脾、活血、清热等多种渠道以解决关节疼痛这个主要矛盾,其次辅以助阳、舒经络、补气血等药材缓图之。

药材的化学成分

经过分析,用于痛风治疗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以挥发油、生物碱、多糖、氨基酸、甙类等为主,对人体没有重大影响。

由此可见,历代中医认为湿热痰淤虚是痛风发病的五个重要环节,而这五者的辨证关系贯穿在整个痛风的治疗中。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经过历代医家在基础理论与临证明实践方面的不断努力,形成了论治痛风的主要指导思想,即清热利湿治其标,化浊破淤通经络,调补脾肾固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