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英森教授:口腔溃疡名方,无论虚实都可用

文 / 胃肠病
2022-03-13 18:21

名医简介:沈英森(1941—),出生于广东潮州的一个中医家庭,为广东现代中医临床家和教育家。早年参与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学系的筹建工作,曾任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第一任系主任。2001年获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同年获得广东省名中医称号,2003年被遴选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指导老师,也就是我们通俗说的第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2008年及2012年分别被遴选为第四、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口腔溃疡,中医称为口疮,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口腔溃疡凹、周围充血,可因刺激性食物引发疼痛,一般1~2 周可以自愈。口腔溃疡成周期性反复发生,不易根除,故又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或难治性口疮。本病可1 年发病数次,也可以1 月发病几次,甚至新旧病变交替出现。目前,西医学尚未明其病因,多认为是“三联因素”(免疫、遗传和环境)或“二联因素”(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诱导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治疗多采用抗菌消炎止痛类药物。

口疮在临床上是个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女性发病率很高。由于目前口腔溃疡的病因及致病机制仍不明确,因此,尚无明确有效的西药能用于治疗。而在中医临床实际中,各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不统一,同时,很多科室可以看,皮肤科、妇科、口腔科、消化科均接诊,疗效不一,因此,口疮成了一种“难治病”。沈英森教授治疗口疮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1

明确病因,深究病机

沈英森教授从中医学角度去认识本病,认为本病病位在口腔和舌,与心、脾相关,而其本在胃。中医学认为,心开窍于舌,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所以,临床上通过观察舌象可以了解心的状况。

《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亦说明心和舌病理方面的关系。而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圣济总录》指出:“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盖口属脾,舌属心,心者火,脾者土,心火积热,传之脾土,二脏具蓄热毒,不得发越,冲攻上焦,故令口舌之间生疮肿痛。”

所以说口疮的发生与心脾关系密切。而口腔和舌为血脉丰富的肌性组织,有赖于气血的濡养和津液的滋润,而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腔的正常须依赖胃气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足阳明胃经环口夹唇入上齿中。

此外,《伤寒指掌·察舌辨证法》还有“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的说法。沈英森教授认为,本病宜分虚实两端。

《医宗金鉴·口部》云:“此证名曰口疮,有虚火实火之分。虚火者,色淡红,满口白斑微点,甚者陷露龟纹,脉虚不渴……实火者,色艳红,满口烂斑,甚者腮舌具肿,脉实口干”。

沈英森教授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认为把口渴与不渴作为分辨实火虚火的辨证要点,即口渴者多属实火,口不渴者多属虚火。

《寿世保元·口舌》曰:“口疮,连年不愈者,属虚火”。沈英森教授认为,临床上由于难治性口疮日久不愈,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即胃火过剩,胃阴相对不足。因此,治疗当虚实兼顾,滋阴清热并举。

2

三因制宜,针对病机

依据上述病机,沈英森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创制了治疗口疮的经验效方——“玄冬口炎液”(方由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黄、麦冬、黄柏、谷芽组成),临床辨证运用,治疗口疮每致佳效。

本方中生石膏辛甘大寒,《神农本草经》云:主“口干舌焦”,《药性论》载:“治唇口干焦”,清阳明有余之火而不损其阴,故为君药;

知母苦寒质润,滋清兼备,不仅可助石膏清胃热,还可发挥益胃阴的作用,为臣药;

玄参、生地黄、麦冬、赤芍润胃的同时尚可发挥清热之功,故为佐使。

诸药配合,共奏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之功。

正如张景岳所言:“口疮口苦,凡三焦内热等证,宜甘露饮”,其亦指出口疮的治疗在清热的同时亦需滋阴。

同时,沈英森教授在针对病机治疗的同时,还非常注重结合岭南的环境、季节特征辨证选药。

正如他主编的《岭南中医》中引用《岭南卫生方》之说:“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焕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阳焕之气常泄”,故易生热伤阴。临床多用滋阴清热之品治之,此点与本病病机不谋而合;

“阴湿之气常盛”,则多损伤脾胃,而脾胃又恰是引起口疮的根本之所在,故临床治疗之时多加有健脾益胃之药。

3

随症加减,药食同疗



临床上亦需根据不同的症状,在本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方可取得较佳的疗效。

如咽喉不利,疼痛者加桔梗、牛蒡子、浙贝母以行气利咽,清热止痛;

大便不畅者加枳实、火麻仁、大黄以泻下导滞,润肠通便;

口舌疼痛比较重者加延胡索、白芍行气养阴,缓急止痛;

纳呆,腹胀者加鸡内金、谷芽、柿蒂、砂仁以醒脾健胃,消食降逆;

舌尖红肿、小便灼痛者加竹叶、黄连、灯心草以清心泻火,利尿止痛;

有外感发热证候者加薄荷、钩藤以宣利肺气,清热解表;

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以重镇降逆,养心安神。

本病的治疗除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患者亦需注意饮食方面的情况。

饮食宜以清淡而稀饮为主。宜多食汁多味甘类水果,如雪梨、苹果、桃子等,但榴莲、芒果应注意少食或不食。

忌辛辣刺激食物,如榨菜、辣酱等能助热生湿,不利于口疮愈合;

忌油煎、炙烤食物,如油煎大排、烤羊肉、炸糖糕、油饼等,这些食物不利于口腔溃疡愈合。患者只要正常服药,结合饮食控制大都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4

“玄冬口炎液”的临床分析

“玄冬口炎液”是沈英森教授临床治疗口疮的主方,加减运用,效如桴鼓。

该方的组成主要有:

生石膏15克,知母10克,麦冬10克,玄参10克,生地 15克,黄柏10克,谷芽30克。

中医诊疗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任何一种疾病的临床辨证,都不可能只有一个证型,也就是说,用一首药方加减为主,来应对一个疾病的所有患者,是不太现实的。口疮病机多分虚实,以心、脾、肾三经失调为主。

明代薛己《口齿类要·口疮》说:“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上焦实热多因心脾积热相兼,下焦阴火乃肾亏阴虚火旺,中焦虚寒多脾肾阳亏互见。

研究文献,结合临床表现,口疮的临床分型多见于心脾积热、肺胃热盛、脾胃伏火、湿热熏蒸、阴虚火旺、虚寒阳浮等方面,治疗上也多用清胃散、导赤散、泻黄散、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附子理中丸等。

无论实火、虚火,均有伤阴之虞,尤其口舌居上位,赖五脏承津液而能润,同时口舌血脉丰富,连通诸经脉,各经脉受邪伤阴,口舌先受之。

此外,口舌外通自然,津液极易外泄,故机体伤阴之时,口舌首先感受到“渴”。

由此,口舌之病,多有阴伤,这就是沈师治疗口疮时加增液汤的缘由。

沈师认为,岭南气候温热,酿成人体多阳热体质,故口疮以胃火、肝火居多;阳热内盛必然伤津耗液,致阴津亏虚少阴不足,阴虚火旺,合胃热上攻,熏蒸腐蚀肌膜而致口疮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阴伤益盛,正如《景岳全书》指出“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因此,口疮之为病,多因于火,继而火伤阴。

沈师临证时认为,对于初发而少有反复患者,治以清泻实火,单用苦寒清热之品尚可奏效;而对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患者,再施苦寒,如不顾阴虚之本直折其火,则更伤其阴,不但无功,反而有过,故治疗反复发作的口疮,清胃火同时尚需滋其阴液,以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为基础方,壮水以制火,临证进行加减,每获良效。

方中石膏合用知母取其直入阳明,清胃火之有余且甘寒而能生津;生地取其滋而不腻,凉而不温,滋肾水之不足且能凉血活血;

玄参、麦冬合生地清热养阴、凉血滋阴,增液而能行舟;

黄柏清热解毒疗疮,合知母苦寒而能坚阴;

北沙参养阴生津;谷芽消食健胃。

故无论实火、虚火所致之口疮,均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