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上下交通讲解!

文 / 化始
2022-03-10 09:08

人体上下交通讲解!

传播国学中医

转载▼

分类:中医理论

心肾相交,又称为心肾既济,水火既济,是对心肾两脏在生理状态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资助又相互制约关系的概括。其具体含义是指,心阳下交于肾以资助肾阳,抑制肾阴而使肾水不寒;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助心阴,抑制心阳而使心火不亢。

心肾相交,作为心肾之间正常关系的体现,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临床上也有广泛的指导意义。而在本科教材中对其论述却不是很多,尤其是其历史渊源、机理及辨证论治方面。因此,本文在结合其他老师经验的基础上,对心肾相交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地梳理和探讨。

心肾相交的基本概念

心肾相交,又称为心肾既济、水火既济,是对心肾两脏在生理状态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资助又相互制约关系的概括。其具体含义是指,心阳下交于肾以资助肾阳,抑制肾阴而使肾水不寒;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助心阴,抑制心阳而使心火不亢。如此,则心肾阴阳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共同维持人体的阴阳和平,水火既济的协调关系。

心肾相交理论,早在《内经》中就有阐述。《素问·六微旨大论》曰“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素问·宣明五气》也云“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肾,骨病无多食苦”,皆含有心肾相交之意。后世医家对心肾相交的生理、病理机制和辨证论治方面多有论述。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中云“火性炎上,故宜使之下,水性就下,故宜使之上。水上火下名之曰交。交则为既济,不交则为未济”。周之干《慎斋遗书》中第一次提出“心肾相交”之名,并提出“心肾相交,全凭升降。

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由于心气之降”。这都是对其生理机制的论述。在病理方面,张景岳认为“阳并于上,阴并于下,阴阳不交”,指出心肾阴阳的不相交通是产生心肾不交的根本原因。《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桂枝加桂汤主之。”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开心肾同治之先河。桂枝加桂汤与黄连阿胶汤堪称交通心肾之良方,至今仍广泛应用。韩飞霞在《医通》中指出“黄连、肉桂,能交心肾于顷刻”,用交泰丸治疗心肾不交。清代陆以恬在《冷庐医话·不寐》引《医学秘旨》有“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二钱,夏枯草二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的记载,并曰:“半夏得至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可见,心肾相交理论在中医古籍文献中有丰富的论述,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探析心肾相交的机制,仍具有现实意义。

心肾相交的生理机制

心肾相交是心肾两脏正常关系的一种体现。心者,君主之官,居上焦,为阳中之太阳,为火脏;肾者,作强之官,居下焦,为阴中之太阴,为水脏。《尚书·洪范》曰“火曰炎上,水曰润下”,火上水下,则水火分离,故在《周易》中属于未济之卦,而在心肾之间则言既济,那么是何种力量促使肾阳上升,心阳下潜,已达到心肾相交的状态呢?

本文结合前人的观点,认为促使心肾相交的机制有三点:其一是心肾本身真阴真阳的推动;其二是双方阴阳的交感;其三是脾胃、肝肺对心肾相交的辅助。下面则分而论之.

真阴真阳是心肾相交的原动力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故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心阳除本身的升腾外,又赖心阴的抑制、沉静以下潜,才能推动、主宰全身上下,使脏腑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肾为先天本,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能充养濡润五脏六腑,而其功能的发挥,全赖肾阳的蒸腾鼓舞。所以心虽为火脏而火中有水,肾虽为水脏而水中有火,此火中之水称为真水,水中之火称为真火,真水真火即为真阴真阳。真阳潜于肾水之中,则能激发蒸腾使肾水上升以济心,真阴含于心火之中,则能沉静牵制使心火下潜以交肾。

如周之干所言:“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慎斋遗书卷一·阴阳脏腑》)可见,心肾之间阳气的下潜,阴液的蒸腾,主要是依赖真阴真阳的作用,所以说真阴真阳是心肾相交的原动力。

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用云雨的形成来论述了阴阳的交感,“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为阳,地为阴,天阳受地阴的交感而下潜,地阴受天阳的交感而蒸腾,两者交感而化生云雨。同样的道理,心肾能够相交也依赖阴阳交感的维持。心阳受肾阴的交感而下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阴赖心阳的交感而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如此,则促成了“心肾相交”状态的形成。

脾胃肝肺气机的升降是心肾相交的辅助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云:“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之态。”脾胃升降相因,为一身气机之枢纽,且中焦为心肾阴阳水火升降的必经之处,所以说脾胃升降和调,是维持心肾相交得以正常进行的辅助因素。脾气的升清作用促进了肾阴的蒸腾以济心阳,胃气的和降作用促进了心阳的下达以交肾阴,脾胃气机升降亦为和济心肾之机。

《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主持人身之左右气机,且肝主疏泄,乃一身气机升降之总司,心肾之间阴阳水火的升降也属于机体气机的一部分。因此,心肾得以正常相交也有赖于肝肺气机的调达。肝气升发,则能升肾水上交于心,肺气肃降,则能降心火下交于肾。

心肾不交的病理与治疗

心肾不交是对心肾之间阴阳水火升降失调病机的概括。有学者将心肾不交分为“心不交肾型”、“肾不交心型”和“心肾不交型”三种类型。由心的阴阳失调而导致的心肾不交称为心不交肾型;由肾的阴阳失调而导致的心肾不交称为肾不交心型;由心肾阴阳水火逆乱,两走其偏,而导致的心肾不交称为心肾不交型。具体到临床上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肾阴虚而致心肾不交

多有虚劳久病,耗损肾阴,或热病后期,消灼肾阴,或房事不节,情欲妄动,阴精内损而致。肾阴不足,肾阳蒸腾乏源,则无水以升,不能制约心阳,心阳偏胜而致心火过亢。症见发热、口干口苦、心烦失眠等心火旺症状,和腰膝酸痛、耳鸣耳聋、潮热盗汗、舌红脉细数等肾阴虚症状。治宜补肾益精,清心降火。方选黄连阿胶汤。方中芩、连苦寒入心,清火除烦;阿胶、鸡子黄为滋阴之品,可补益肾精,使肾水充足;白芍养血柔肝,可挟肾水上济于心。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肾精,清心降火之效。

肾阳虚多由素体阳虚,或年高命门火衰,或劳欲久病伤阳所致。肾阳不足无力蒸腾肾水上济心阴,使心阳相对偏盛而致心火过亢。症见心烦惊悸、失眠、四肢虚浮发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润、脉沉等,治以补肾壮阳,清心降火。方用交泰丸。方中黄连入心经直折心火,肉桂入肾经温肾阳,引火归元。两者和用,上下得通,心肾相交。

心阴虚而致心肾不交

思虑劳神过度,暗耗心阴,或热病伤及心阴,皆可导致心阴虚。心阴虚不能引心火下济肾水,而使肾阴相对过盛。症见虚烦不得眠、心悸、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苔少脉数,还可见梦遗、腰脊痹着冷痛。治宜滋阴养心,少佐温下。可用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加减。

心阳虚而致心肾不交:心阳虚多由伤寒过汗伤阳,或心气不足,病久而致。心阳不足,无力下温肾水,以致下焦阴寒之肾水乘虚上克,发为奔豚之证,而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心烦、心悸、神疲、苔白脉弱等症。治宜温通心阳,平冲降逆。可选用《伤寒论》之桂枝加桂汤。方中重用桂枝,既能温通以助心阳,又能降逆以泄奔豚气,芍药益阴敛营,姜枣蒸腾脾胃生发之气,甘草和中。各药合用,共奏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之功。心肾阴阳两虚,皆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则心火不降,肾水不升,心肾不交。此型除有失眠多梦、心悸、腰膝酸软、耳鸣、大便稀溏等心肾阴阳皆虚之症,还可见气虚的表现,如胸闷气短、少气懒言、神疲自汗等。治宜双补心肾,以复其气。方选朱雀汤。方中人参大补元气,沉香温肾纳气,茯神佐人参安神益智,共腠补益水火,安神定志之效。综上所述,本文将心肾不交分为五种证型。其中前两种属于“肾不交心型”,第三、四种属于“心不交肾型”,第五种属于“心肾不交型”。

小结本文在参考其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心肾相交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生理机制及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认为心肾相交是心肾阴阳水火升降功能正常的概括,其机制为真阴真阳的动力作用、心肾之间阴阳的交感作用和脾胃、肺肝的辅助作用,在临床上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并分别列出治则、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