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这套治疗思路,能解决几乎所有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辨证论治。
一、食滞伤胃型
患者饮食不节致使脾胃受损,食积胃脘,胀满痞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秘结有腐败异臭,舌质红,苔厚黄腻,脉象弦滑。
证属食滞伤胃、腑气不通,宜健脾和中、消食开胃。
药用白术、茯苓各12克,山楂、神曲、鸡内金、麦芽、炒莱菔子各15克,木香、厚朴、半夏、陈皮、枳实、大黄(另包后下)各10克,生姜5片。
每日一剂,水煎服。
二、脾胃虚寒型
患者胃脘坠胀不舒,食欲不振,呕吐酸水,隐隐作痛,遇寒加重,得暖则轻,饿时疼甚,进食稍减,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象沉细弱或浮大无力。
证属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宜补中益气,健脾温胃。
药用炙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茯苓、山药、扁豆、海螵蛸、煅瓦楞子各12克,陈皮、良姜、香附、吴茱萸、炙甘草各10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三、胃阴亏虚型
患者胃脘灼热疼痛,嘈杂不适,虽饥而纳差,口干口渴,大便艰涩,舌质红有裂纹,舌苔光剥或少苔,脉象弦细数。
证属肝脾不和、胃阴亏虚,宜疏肝健脾、益阴养胃。
药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克,北沙参、玉竹、白芍、全栝楼各15克,麦冬、花粉、草决明、草石斛、山楂各12克,川楝子、醋元胡各10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四、热邪犯胃型
患者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易饥,口苦咽干,泛吐酸苦水,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细。
证属热邪犯胃、中焦郁滞,宜疏利中焦、清热和胃。
药用蒲公英、败酱草各30克,白花蛇舌草、白芍各15克,枳壳、佛手、连翘、黄芩各10克,海螵蛸、锻瓦楞子各12克,黄连、吴茱萸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五、肝郁犯胃型
患者胃脘痞满隐痛,两胁撑胀疼痛,嗳气频频,时有泛酸,食欲减退,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象弦细。
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
宜疏肝理气、健脾安胃。
药用柴胡、白芍各15克,白术、茯苓、香附、醋元胡各12克,当归、川楝子、乌药、枳壳、佛手、苏梗、吴茱萸各10克,黄连、甘草各6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六、瘀滞伤胃型
患者胃脘刺痛或锐痛,痛处拒按,时感胃部灼热嘈杂,纳差,舌质暗紫有瘀斑苔薄黄,脉象涩滞。
证属气滞血瘀、郁热伤胃。
宜活血化瘀、行气理胃。
药用丹参、蒲公英各30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20克,香附、元胡各12克,三棱、莪术、五灵脂、蒲黄、川楝子、乌药各10克,砂仁6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七、肝火犯胃型
患者因久病脾胃气虚,情志不舒,郁而化火,致使胃脘痞满隐痛,食后疼痛加重,经常烧心泛酸,口苦发黏,便溏,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数。
证属虚实夹杂、肝火犯胃。
治宜舒肝理气、清热调胃。
药用党参、柴胡、茯苓各15克,半夏、黄芩、栀子、木香、佛手、生麦芽各10克,黄连、吴茱萸、甘草各6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八湿困脾胃型
患者胃脘痞闷,纳呆,少食即感胀,口淡无味,渴而少饮,肠鸣辘辘,大便稀溏,身重乏力,困倦懒动,舌质淡胖苔白腻,脉象濡细。
证属湿阻脾胃,困遏中焦。宜健脾祛湿、理气醒胃。
药用薏苡仁30克,苍术、茯苓、鸡内金各12克,藿香、佩兰、白蔻仁、厚朴、菖蒲、半夏、陈皮、干姜、枳壳、连翘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1,饮食停滞型:
(1)加味保和丸:每次6g,一日2次,用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l/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2)开胃山楂丸:每次l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山楂内消丸:成人每次服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4)山楂丸:每次1丸,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5)木香槟榔丸:每次3—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6)沉香化滞丸:每次次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7)槟榔四消丸:水丸剂每次6g,或大蜜丸每次1丸,均为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8)开胸顺气丸:每次3—9g,一日1—2次,温开水送服。
2.寒凝停滞型:
(1)良附丸:每次3—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1/2成人量,3—7岁儿童服1/3成人量。
(2)胃气痛片:每次5片,一日2次,早晚或痛时温开水送服。
(3)十香止痛丸:成人每次服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4)丸气拈痛丸:每次6—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3.肝胃不和型:
(1)香砂养胃丸(冲剂、口服液):水丸剂每次9g,或浓缩丸剂每次1.2g,均为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或冲剂每次1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或口服液每次1支,一日2次。
(2)香砂平胃丸:成人每次服9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每次服6g,3一7岁儿童每次服3g。
(3)舒肝健胃丸:大蜜丸成人每次l丸,或水丸每次3—6g,均为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4)木香顺气丸:大蜜丸成人每次1丸,一日2次;或水丸剂每次6—9g,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
(5)沉香化气丸:每次3—6g,一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
(6)健胃片:每次6片,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7)舒肝和胃丸:每次1丸,一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8)沉香舒气丸:每次2丸,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9)气滞胃痛冲剂:每次1袋,一日2—3次,开水冲化服。
4.肝胃郁热型:
(1)左金丸:每次3—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加味左金丸:每次6g,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3)胃益胶囊:每次6粒,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5.脾胃虚寒型:
(1)理中丸:蜜丸剂每次1丸,或水丸剂每次5—9g均为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2)桂附理中丸:每次1丸,一日2次,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3)附子理中丸:大蜜丸每次1丸,或水蜜丸每次6g,或浓缩丸每次8—12丸,均为一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小儿用量酌减。
(4)参桂理中丸:次1—2丸,一日1—2次,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5)健脾丸:大蜜丸每次1丸,或小蜜丸每次9克,或浓缩丸每次8丸,均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6)温中健胃丸:每次6克,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7)启脾丸:每次1丸,一日2—3次,用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l/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8)枳术丸:每次6—12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9)开胃健脾丸:每次6—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10)枳实消痞丸:每次6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11)虚寒胃痛冲剂:每次1—2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小儿用量酌减。
(12)温胃舒冲剂:每次1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3个月为一疗程。
6.胃络瘀血型:元胡止痛片:每次4—6克,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7.胃阴亏虚型:玉竹冲剂:每次1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
8.湿困脾胃型: 可三九胃泰加果胶铋、人参健脾丸合用。
余临床六十余年,所诊胃肠病为数较多,此病之类型亦较多,可用之药物更多,有此三多,颇感胃肠病治之收效速,但根除亦甚难。缘药入于口,即达胃肠,药力直接行于病所,因而奏效较速。然胃肠虽已生病变,仍需日进饮食,胃肠运动不得少休,且周围环境、日常生活、人之情绪都能影响胃肠,故除根甚难。久患胃肠病者,时愈时犯,时轻时重,职是故也。所以治疗胃肠病不能全赖药物,应有适当之体力活动,如太极拳、练气功,使之气血流畅。再如注意生活规律,饮食有节,减少精神紧张,也属十分重要。虽病已久,调养适当亦能痊愈。我辈医者,若辨证不精,用药不当非但难收显效,且易发生不良之反应。因此治疗胃肠病要有技巧,若病重药轻,病轻药重,病浅治深,病深治浅,虽方药无误,仍难奏效,必须恰如其分,始能药到病除。中医之论肠胃病,常及于脾,此与现代医学所讲之脾的功用不同,不应等同视之。中医之论脾,包含胃肠之机能。在医籍文献中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历代医家所著文献,凡治疗胃肠病,每多兼及于脾,至东垣著《脾胃论》行世,引经据典,阐明益彰,并列举“病从脾胃生”四项,以资佐证,学者多宗其说。故治胃肠病,求其主因与脾有关者,必须兼顾并施,方能提高疗效。胃肠病之类型虽多、亦不外乎八纲辨证。临床所见,脾胃虚证,寒证较多,实证、热证较少;但初病者易见实热,久病者常见虚寒。素患胃肠病者,喜温畏凉,常以温暖之物,熨敷中腕,则感舒适,即其证明。
经验总结
余治疗胃肠病多年,体察其发病规律,曾拟出治疗十法,即温、清、补、消、通、泻、涩、降、和、生。临证施用,数法并合,颇感得心应手,运用灵活,兹分述如下:
寒宜温:辛开温散,故此类药物多为辛温之品,良附丸、姜附汤、理中汤类,均属习用。另吴萸、刀豆子、附子、肉桂、蜀椒、荜澄茄、草豆蔻、天生黄等药均适于温散寒凝。
热宜清:胃中实热,必以寒折,三黄石膏汤、龙胆泻肝汤可用,如栀子、知母、龙胆草、竹茹均为常用药。
虚宜补:健补脾胃,常用四君子汤化裁诸方,药物如党参、黄芪、山药、莲肉、芡实、薏米、扁豆均有健脾胃之效。
食宜消:食积不消,必须予以帮助消化之药,保和丸为常用之方,药味如枳实、枳壳、槟榔、神曲、采云曲、霞天曲、沉香曲、内金.厚朴、陈皮、山楂、谷麦芽等。
痛宜通:“通则不痛”。有通气通血之别。气分药如木香、伽楠香、檀香、藿香、沉香、乌药、青皮、陈皮、厚朴、砂仁、豆蔻等,用方如正气天香散、消导宽中汤、沉香升降散等。血分药如元胡、丹参、五灵脂、降真香、乳香、没药、血竭、桃仁、红花、三七、蒲黄、郁金、三棱、载术、香附等,常用方如手拈散、九气拈痛散等。
腑实宜泻:可用诸承气汤类或番泻叶等,但体虚大便结燥者,宜用润下之药,如郁李仁、火麻仁、糖瓜)、杏仁泥、薤白、肉欢蓉、晚蚕砂、皂角子等。
肠滑宜涩:常用药如赤石脂、禹余粮、石莲子、诃子肉、苍术炭、血余炭、罂粟壳、海参、龙涎香、五倍子、椿根皮、金樱子、白头翁、秦皮等。
呕逆宜降:胃以下行为顺,呕吐呃逆,宜用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旋覆代赭汤等。芳香化浊诸药,亦可止呕逆如紫苏、代代花、佛手花、薇香、扁豆花、佩兰叶。
嘈杂宜和:吴萸与黄连、干姜与黄连、黄芩与半夏,均以寒温并用,胃和则嘈杂即除。津枯宜生:脾胃弱,津液枯,食欲毫无,宜养其阴以生津,如西洋参、石斛、生谷芽、生内金、荷叶、绿芎梅。叶天士用乌梅肉伍木瓜养胃阴,临床用之甚效。此外尚有吐法,已不常用。
胃酸过多:用瓦楞子、海嫖蛸。升阳益胃:用柴胡、升麻等。均分述于各种胃肠病之医案中。
施今墨,原名毓黔,祖籍浙江萧山。1881年3月28日出生于贵州。幼年从师于其舅李可亭习岐黄之术,以奉母病。
施今墨
1931年出任中央国医馆副馆长,主持学术整理事宜。1935年,他与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同任北平中医考试的主考官,嗣后遂有“北京四大名医”之称。
施今墨是中医临床家。他一生行医,以“理真术效”自勉。衷张仲景、叶天士诸贤,不拘伤寒、温热之门户,而能融会贯通;绍孙东宿、张石顽各家,尤重气血阴阳调和,发展了八纲辨证思想。
临床证治始终贯穿李东垣升清阳、降浊阴,顾护脾胃的理论方法,自创肠胃病治疗十法。对外感热病,恒以清解并举、表里兼治为法则;治内伤杂病,多成复方多法,以专病专方为常规。
处方用药,每两两并书,或同物分部而施,或同类相聚而用,或性味合化而治,或相度相成而佐,总以气血升降、四气五味为要旨,其配伍心得必有原理,世称“施氏对药”。
慢性胃炎,中医称之为胃痛、痞满等,主要证型包括肝胃不和、阴虚火旺、寒热错杂、脾胃虚寒、气滞血瘀等。小编整理10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成药供大家辨证参考。1.胃舒宁胶囊
组成:甘草、海螵蛸、白芍、白术、延胡索、党参
功效:镇痛,健胃,制酸
主治:用于胃脘疼痛,胃酸过多,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2.参梅养胃颗粒
组成:北沙参、山楂、乌梅、红花、莪术、土木香、蒲公英、丹参、甘草、白芍、当归
功效:养阴和胃
主治:用于胃痛灼热,嘈杂似饥,口咽干燥,大便干结;浅表性胃炎,胃阴不足型慢性胃炎。及各种胃部不适症。
3.荆花胃康胶丸
组成:土荆芥、水团花。
功效:理气散寒、清热化瘀
主治:用于寒热错杂证,气滞血瘀证所致的胃脘胀闷疼痛、暧气、返酸,嘈杂、口苦,十二脂肠溃疡见于以上证候者。
4.胃散
组成:碳酸氢钠、碳酸镁、木香、砂仁(姜汁炒)、豆蔻、薄荷脑、肉桂、小茴香(炒)、甘草、熟面粉
功效:制酸收效
主治:用于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以及消化不良属气滞证者。
5.祛瘀益胃片
组成:黄芪、丹心、黄柏、甘草、莪术、三七、虎杖、白花蛇舌草、鸡内金、白术、白及
功效:健脾和胃,化瘀止痛
主治:用于脾虚气滞血瘀所致辞的急、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
6.养胃颗粒
组成:炙黄芪、党参、陈皮、香附、白芍、山药、乌梅、甘草
功效:养胃健脾,理气和中
主治:用于脾虚气滞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胀痛,嗳气不舒,纳呆食少,神疲乏力;慢性萎缩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7.仙人掌胃康胶囊
组成:仙人掌、木香、蜘蛛香、陈皮、刺梨、枯萝卜
功效:清热养胃,行气止痛
主治:用于胃热气滞所致的脘腹热痛;胸胁胀满,食欲不振,嗳气吞酸,以及慢性浅表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8.脾胃舒丸
组成:鳖甲(制)、黄芪(蜜炙)、陈皮、枳实、白芍、白术(麸炒)、香附(醋制)、草果、乌梅(炒)、川芎、槟榔(炒焦)、厚朴
功效:舒肝理气,健脾和胃,消积化食
主治:用于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胃脘嘈杂,腹胀肠鸣,恶心呕吐,大便溏泻,胁肋胀痛,急躁易怒,头晕乏力,失眠多梦,对慢性胃炎,出现上述症候者有效。
9.丹桂香胶囊
组成:炙黄芪、桂枝、吴茱萸、肉桂、细辛、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牡丹皮、延胡索、片姜黄、三棱、莪术、水蛭、木香、枳壳、乌药、黄连、地黄、炙甘草
功效:益气温胃,散寒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用于脾胃虚寒,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痞满疼痛、食少纳差、嘈杂嗳气、腹胀;慢性萎缩性胃炎见上诉症候者。
10.陈香露白露片
组成:陈皮、川木香、大黄、石菖蒲、甘草、次硝酸铋、碳酸氢钠、碳酸镁、氧化镁。
功效:健胃和中,理气止痛
主治:用于胃酸过多,及慢性胃炎引起的胃脘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