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张治类风湿的方子!充阳气,散寒湿,手指不胀不痛,请体会

文 / 兰儿聊健康
2021-12-14 18:43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中医方剂学》、《现代中医治疗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医治疗类风湿的一则经验。

闲言少叙,你看看下面这个医案故事,是不是有点意思。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年纪是38岁,医案记载姓张。

大概在六个月之前,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弄的,忽然感觉四肢莫名发凉。接着,两手手指和腕关节,就出现了疼痛和肿胀。手指头一伸一屈都比较困难,尤其是清晨,症状尤为严重。与此同时,患者腰部和下肢都显得有些酸痛。

当时,患者第一反应,就是怀疑自己得了类风湿。因为在她的亲属当中,有人得过这个毛病。

随后,此人到医院检查,很快就被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

怎么办好呢?患者思来想去,决定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象沉缓无力,舌苔薄白,舌质淡,面色萎黄。细问得知,发病以来,四肢一直不热乎,总是有冷飕飕的感觉。

当时,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我个人认为,此方很有现实意义。你来看——

红参15克,白术20克,黄芪50克,干姜15克,炙甘草10克,制川乌10克,麻黄10克,桂枝15克。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14剂之后,就感觉腰部和两侧下肢不再酸痛,手脚四肢开始有热乎气了。手指和腕关节的疼痛,有所减轻。

这时候,原方去掉制川乌,加入当归20克。

结果,患者又服用了34剂。这一回,患者指腕关节的肿痛基本消失了,关节屈伸也很正常。复查类风湿因子阴性。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就刊载于1987年的《实用中医内科杂志》上。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翻看一下。

我说说这里的道理。

其实,这个人的问题,非常明显,在于阳气虚弱,寒湿内侵。

什么意思呢?

你看,这个患者,发病最初,先是四肢发凉。这说明啥?是不是说明阳气不足,无法温煦四肢?一直到就诊的时候,此患依然感觉到四肢冷飕飕。这更说明,阳气虚弱、温煦不足的问题。

也是因为阳气虚弱,所以患者脉象沉缓无力,舌苔薄白,舌质淡。

然而,阳虚带来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

它还有一个后果,那就寒湿内侵。

寒湿,那是自然界的一种邪气。可以说,这东西是始终存在的。只要人活在这个世上,就要面对寒湿邪气的问题。

但是,为啥有人因它而发病,有人就没事儿呢?

原因,就在于阳气充足与否。阳气,在这里扮演的就是看家护院的门神。有阳气在,可以温煦腠理肌肉,可以固护肌表,可以抵御寒湿。阳气虚弱,就好像家里大门没了锁头,邪气就可以长驱直入了。

对上文这个医案患者来说,她阳气不足,导致寒湿之邪肆无忌惮地侵袭人体,郁滞在她的关节处,形成了局部的疼痛、肿胀、曲伸不利。

这就是用中医的思维,来理解此人的病情。它质朴而又形象。

这个时候怎么办好呢?第一,补充她体内的阳气。第二,散寒除湿。

我们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红参15克,白术20克,黄芪50克,干姜15克,炙甘草10克,制川乌10克,麻黄10克,桂枝15克。

这里头,其实是理中丸的化裁。其中的红参、白术、干姜、甘草,就是理中丸的配伍。

理中丸,源于《伤寒论》,是中医一张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方子。其中的红参,大补元阳之气,温补脾肾之阳。干姜,大补中焦阳气。白术,健脾益气。

在这个基础上,医案中配黄芪、制川乌、麻黄、桂枝。其中的黄芪,可以协助白术健脾益气。制川乌,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桂枝和麻黄,性走肌表,散达三焦,令阳气通行于四肢关节,从而将郁滞在手指手腕的寒湿之邪驱散开。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没啥特别之处,一说就透了。

阳气虚弱、寒湿内侵所致的类风湿关节炎,在生活中是多见的。患者多为老年人或者女性。主要症状,除了关节不用之外,就是有明显的阳虚症候,例如浑身畏寒怕冷,脉象沉缓无力,舌淡苔白,身体乏力,精神不振,四肢不温等等。这个时候怎么办?你记住两条,就是温阳,加上散寒湿。两者配合,往往可以奏效。这是很多中医大夫在开方子的时候,遵循的思路。

上文医案里的配伍,很有代表性。只不过,其中的制川乌是有毒的,要先煎和久煎。所以,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专业读者,你把理中丸加减治疗类风湿的办法记住。我相信,它可以帮助很多患者。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希望你通过这三五分钟的阅读,可以学到一点东西。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