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多属虚寒,岂能仅责于幽门螺杆菌,常用中成药又有哪些

文 / 自寅说健康
2021-11-21 09:10

胃溃疡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对于胃溃疡的治疗和预防,中西医有很大的区别,各有所长,应该互相参考,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导致胃溃疡发生的原因有很多,西医药在这方面的研究细致入微,揭秘了从最基本的生理角度上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发生的原因。

现代医学认为,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在内的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基本机制在于胃酸分泌过多,或胃粘膜保护功能的减弱,当其一或二者同时发生时,溃疡便会形成。

而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或胃粘膜保护功能下降的诱因有很多,比如饮食、环境、烟酒、精神、遗传等等,以及现代医疗体系中最为流行的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理论认为:胃窦部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诱发溃疡的重要原因,大约80%的胃溃疡和90%的十二指肠溃疡均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

在此理论指导之下,胃溃疡等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治疗药物也就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控制胃酸的药物,主要分为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等抗酸药和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抑酸药。

二是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常用药物如胶体果胶铋、枸橼酸铋钾、替普瑞酮、瑞巴派特等。

如果幽门螺杆菌感染比较严重,上述药物还不足以应付,还要联合使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一般建议10-14天为一个疗程,且最好为14天。

以上是西医药领域治疗胃溃疡的基本思路和用药选择。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中医药在胃溃疡的治疗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胃溃疡大体属于中医理论中“胃痛”,胃痛的类型比较多,从病因角度而细分主要有:寒痛、热痛、气痛、瘀痛、食痛、虚痛。

根据众多临床表现的总结,胃溃疡多属于虚寒。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依据:

胃溃疡的发生多为慢性,且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秋季冬以及和冬春之交是发生较为集中的时间;

空腹时发作的几率比较大,得食则减,且多喜按喜温。

暴病属实,久病属虚,喜冷属热,喜温属寒,所以胃溃疡多数是属于虚寒的。

除此之外,胃溃疡的患者大多还有面色萎黄、容易疲劳、手足不温、舌质淡、大便稀溏等特点,这都是脾胃虚寒的症状。

炮姜

有些胃溃疡患者的典型症状是胃胀、嗳气、便秘,似乎不属于虚寒,而是属于食痛、气痛、热痛。但其实病因多是脾胃虚寒,导致消化不良、胃气不能下降所导致,虽然食、气、热等病因也同时存在,但却不是主要原因。所以治疗的基本思路上应分清标本。

现在流行用左金丸治疗胃溃疡,应该是受西医药理论的影响所形成的。使用左金丸治疗胃溃疡的说法,专注于胃酸,专注于木乘土,虽然可收一时之效,但缺乏中医的整体观念,不辨标本,不分寒热,不但难以从根本上防治胃溃疡,还会起到误导作用。

胃溃疡多见弦脉,虽肝病多见弦脉,但饮证、痛症、阴寒证也会多见弦脉。

认识到胃溃疡多属虚寒,对于胃溃疡的预防和治疗也就有了基本的方向指导。

胃病属于虚寒的治疗重点为脾。

脾胃常常相提并论,共同作用,但功能不同:胃为阳为降,脾为阴为升。

而当脾胃不舒服时,如何知道是胃出了问题,还是脾出了问题呢?

一般而言,能入而不能出当责之脾,能出而不能入当责之胃

也就是说,如果食欲、食量都正常,但消化不好,就应该重点调理脾。如果没有满闷嗳气等症状,大小便也正常,但食欲、食量反而不正常,调理的重点则为胃。

中医对于脾胃病的辩证治疗,对于属实属热的疾病,重点治胃;对于属虚属寒的疾病,重点调脾。

而脾、胃的治疗方法也区别很大,治胃主通,治脾主补。

所以,导致胃溃疡的虚寒,多是指脾阳虚弱,并在脾阳虚弱的基础上产生的内寒。

而在治疗上,根据虚寒的程度和症状表现也要有所不同,如寒邪为主,就要采用温散的方式;如果虚与寒均较明显,则采用温补的方式。

治疗脾胃虚寒的常用中成药主要有:黄芪建中丸、参芪健胃颗粒、温胃舒颗粒、胃炎宁颗粒、仲景胃灵片、暖胃舒乐片等。

中成药应用简便,但也有组方固定,缺乏变化的缺点,所以在使用上应与专业人士多沟通,根据症状的变化及时调整。

胃溃疡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防治,其基础还是在于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的合理,这一点无需赘述。如果认同胃溃疡多属虚寒的说法,那么也应能明白生冷寒凉等食物也是胃溃疡防治所应尽量避免的。

以上简短介绍了中西医关于胃溃疡治疗的区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专业水平有限,难免也有很多不足,望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