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标准出台!

文 / 健康导报滴滴
2021-11-10 09:09

导 读:

临床、科研、公卫能力,缺一不可;国医大师或者院士,至少有一个。

2017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启动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规划设置工作,依托高水平医院设置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医学高地,提升整体和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助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目前,全国已设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等。

11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 (综合医院) 设置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设置“门槛”包括医院必须是三甲医院,且领军人才必须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4项中的3项,近3年发表中西医结合、中医专业论文200篇以上等。

标准对设置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 (综合医院) 作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分别是:基本要求、医疗服务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以及医院管理能力。本次发布的是综合医院的设置标准,相关通知表明,中西医结合医院申请设置的标准将另行制定。

“医学界智库”发现,本次标准未对医院有绩效方面的要求,对比近期发布的《国家癌症医学中心设置标准》对医院的年均医疗服务收入、卫生材料收入、人员支出比例均有要求。

院士、国医大师、名中医、岐黄学者四选三

在医疗服务、教学和科研能力方面,标准中均有硬性要求。比如,必须有10个以上的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科室,这些科室近3年年均出院病例≥2万例、门诊量≥40万例,收治并开展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疗服务的病种覆盖疑难危重疾病清单的80%以上。

此外,还应开展院内制剂研制工作,院内中药制剂≥15种,化学制剂≥10种。3年内应主持制定国家级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指南1项以上。

人员配备上,专门从事中西医结合、中医的人员中,执业医师要占全院医师比例≥10%,教授、副教授≥6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0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0名。应建立院内相关病种中西医结合医疗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医院领军人才也有条件,应满足下列1-4项至少3项,5-10项至少3项:

1.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

2.国医大师≥1名。

3.全国名中医≥1名。

4.岐黄学者≥1名。

5.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等二级及以上学会主任委员 (含曾任、现任或候任) ≥6名。

6.教育部长江学者≥1名。

7.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名。

8.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名。

9.国家百千万人才≥2名。

10.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名。

医院应有一定水平的科研平台,至少是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国家级研究机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的一项。近3年在中西医结合、中医专业上,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开展多中心疾病队列研究≥5项;发表论文≥200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具备开展I-IV期临床试验项目的资质。

必须参加国家重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

标准对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 (综合医院) 的公共卫生能力也有要求,强调要发挥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在“治未病”和“慢病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并具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的能力。具体如下:

(一)中西医结合防治网络建设。在全国开展至少2种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危重疾病防治网络建设,覆盖医院≥200家。与医院、高校开展疾病防治研究合作,合作单位≥500家。

(二)开设“治未病”和“慢病管理”门诊。

(三)具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的能力和经验,参加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其中,中西医结合或中医医师参与≥4次。有协调、指导各级医院救治大规模创伤或传染病患者的能力和经验。

(四)承担政府任务和社会公益项目情况。积极组织开展义诊、健康扶贫、疑难重症患者会诊等活动,根据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求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在医院管理方面,信息平台建设要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甲等,建立中西医结合医疗联合体,开展远程医疗工作。具体要求是,已成立至少3个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的专科联盟,并且每个专科联盟成员单位≥100家,覆盖≥30个省 (市) ,近3年专科联盟开展疑难危重疾病会诊不少于1000人次/年;近3年提供中西医结合、中医远程医疗服务≥600例/年等。

此外,还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推进中西医结合事业全球化发展,已与多个国家联合开展中医药相关研究,承担国家级国际合作课题≥1项。

标准还在继续医学教育水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能力、远程医疗及互联网医院相关工作、临床路径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

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