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思考(一)
一、概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又称股骨头坏死,是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障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是骨科领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本病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由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髋部外伤引起,后者在我国的主要原因为皮质类固醇的应用、酗酒及肥胖。
本病是现代医学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在中医学中属于“骨蚀、骨痿、骨痹”等范围。骨蚀之名出于《灵枢·刺节真邪篇》:“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内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骨蚀为身体虚弱,寒热相胜,邪气入于筋骨,久留而内蓄耗伤肾精所致,以骨乏无力,足不能履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骨病变,病变部位常见于股骨头。病因有酒食不当、用药不当、外伤劳损、房室过度等等。骨蚀多见于青壮年。骨痿之名出于《素问·痿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痿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多见于中年以后的中老年人。骨痹之名出于《素问·痹论》:“以冬遇此者为骨痹”,《素问·长刺节论》记述了骨痹的特点:“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指气血不足,寒湿之邪伤于骨髓的病症。主要症状为骨痛、身重、有麻痹感、四肢沉重难举。骨痹多见于老年人,包括股骨头缺血坏死和多部位骨关节病。
中医经典记载与论述的骨蚀、骨萎、骨痹,都是病变在骨,因久病及肾,肾精虚损,不能生髓,骨失所养所致,对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预防和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肾主骨生髓,髓盛才能骨坚,如若肾虚不能生髓,则致骨萎,不能使骨再生;瘀血停滞体内,经脉骨髓不得濡养,再加之股骨头自身血液循环较差的特点,而易出现骨蚀、骨痿、骨痹之变,其基本病机是肾精虚损,血瘀血虚,骨枯髓减。
二、预防:本病属于慢性损坏性骨关节病,重在预防,其要点:一是防创伤跌扑,保护好髋关节和股骨头;二是慎用药,尤其应避免滥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三是禁酗酒,避免酒精抑制骨细胞正常代谢而形成骨质疏松;四是节房事,固肾精,保障骨壮髓满;五是适当运动促进气血运行畅通;六是节饮食防肥胖。
三、治疗:本病的治疗仍需遵循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原则,首先针对其肾精虚损,血瘀血虚,骨枯髓减的基本病机,补肾活血法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再细化一点就是补肾填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壮骨的治法,目标是使精血充足,骨髓充盛、血流通畅,并及早施用,有利于阻止病变的发展与加重,直至逆转康复,并免于手术置换股骨头的非良性治法,非有机性的异物配件终归没有父母原装的血肉配件好。
罗碧贵,男,网名:杏林童子,战立克,1945年4月生,四川省平昌县南风乡人。大专文化。副主任中医师。1961年8月师从当地名医徐方先生学习中医,1964年4月参加工作,1984年2月结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第五期一年期医师进修班。先后在平昌县南风公社卫生院、平昌县响滩区医院、平昌县人民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05年11月退休返聘五年后个体行医至今。已从事中医临床50多年,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长于中医内、妇、儿科及男科,是平昌县群众信誉很高的资深中医师。曾荣获四川省卫生厅授予“省卫生工作先进工作者”和中共平昌县委、县政府授予“科技拔尖人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