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唐旭东所长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据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官网报道,2020年11月14日,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第二十三次院士大会在京召开,50位中国学者增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正式候选人,2021年5月底,正式批复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唐旭东所长当选。
国际欧亚科学院成立于1994年,拥有来自46个国家的600余名院士、通讯院士和荣誉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总部设在莫斯科,分别在欧洲(法国)、欧亚(俄罗斯)和亚太地区(中国)建立区域中心,并在15个国家建立了国家科学中心。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是15个国家科学中心中人数第二位的中心,于1996年由中国科学院申报并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
截至目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里,中国科学家有256人。其中,1996~2009年产生123人;2010~2020年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院士大会,选举并产生来自中国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33人。
唐旭东,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副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
长期致力于脾胃病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及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和突破性成果。以精湛的医术获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医药行业百名岐黄学者等荣誉。发表论文322篇,学术著作12部,获专利2项,研制新药2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一等奖3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如下:
一、传承、创新中医脾胃理论,推动中医脾胃病学新发展
1.继承董建华院士学术经验,创新性提出脾胃通降论学术思想,应用推广于临床,影响深远。同时创建了国内外领先的慢性胃炎和功能性胃肠病古今文献知识库,获软件著作权2项。
2.创新脾虚理论研究模式,以“脾主运”和“脾主化”两个生理特点为切入点,开展了以“脾不运”为代表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脾不化”为代表的功能性腹泻的病理机制研究,创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虚重点研究室。
3.基于脾虚理论、通降理论的研究,结合临床实践,创建了脾胃病辨证新八纲,成为消化系疾病临床辨证中提纲挈领、实用效验的诊疗策略与方法,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意义。创建了北京市中医脾胃病研究所。
二、创建、创新符合国际规范的中药复方临床疗效评价平台及工具,创建中西医医疗机构唯一的中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实验室
1.创建了多维度基于患者报告临床结局(PRO)量表,解决了FGIDs胃肠症状重叠评价的专业难题。参考美国FDA关于PRO量表指南草案,结合FGIDs常见胃肠症状重叠、现有测评量表难以全面测评的焦点问题,从反流、消化不良、排便状况等6个维度编制而成PRO量表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2.首次建立了中药汤剂安慰剂的制作方法,为中药复方汤剂的临床高级别循证研究奠定了基础。团队经过反复研究,最终以5%原药制作安慰剂,并从外形、颜色、味道及疗效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在复方中药临床研究中开创了先河。
3.率先建立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肠易激综合征(IBS)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权重,为复方中药的评价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促进了中药新药的研发。率先建立了涵盖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等4个层面反映中医药特色的IBS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权重,并以此评价开发了治疗IBS的肠安I号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4.首次基于胃黏膜定标活检技术评价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成果被欧洲最新指南引用。牵头制定了《胃黏膜定标活检技术临床应用共识(2018)》,为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疾病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学支撑,相关研究成果被欧洲全面管理胃癌前病变的最新指南 MAPS II引用,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典范。
三、创新领域各级诊疗标准,引领脾胃病中医药临床技术标准化工作和学术发展动向,显著提高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难治病水平
1.引领脾胃病中医药临床技术标准化工作,牵头制定了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学会协会等标准68项,涉及病种达20种,在30余个国家级大型消化研究平台推广使用。编制了中药新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3个病种的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2.创建了包含中央随机系统、数据管理及质控系统、获美国AAHRPP认证的受试者保护体系等临床研究支撑技术平台,针对消化系统难治病完成了12项多中心RCT研究(4411例患者),筛选出逆转胃癌前病变异型增生的系列方药,制定中药辨证联合西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耐药的方案,研发了通降颗粒、肠安I号并成功转让,为复方中药疗效评价研究提高了证据级别。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