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容易反复发作,还需了解祖国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导语:胃食管反流病是以烧心和反流为主要表现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具有地域差异,但总体呈升高趋势,我国人群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为3.8%。胃食管反流病受多种因素影响,症状往往反复发作,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西医目前以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干预其生活方式,应用促动力药、抑酸剂等药物以及手术治疗为主,远期疗效有待提高。
一、古代医家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有哪些?患者还需从以下4点来考虑
1、外邪侵扰,热郁胃腑
阳明之脉起于鼻,会于面,出于口,内以候胃,外以候肌。故邪气自表传里,先入胃腑,胃失和降,气机失常,疾病乃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热客于胃,呕酸善饥”,《证治汇补-吞酸》载:“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明确指出或为寒邪,或为热邪,均可客于胃而生郁化热致酸。
《景岳全书-吞酸》则对邪气客胃生酸的机理进行了阐述,“凡寒气一入,则胃中阳和之气,被抑不舒;所以滞浊随见,而即刻见酸”,言明外邪犯胃,胃阳被遏,饮食水谷纳运失司,郁浊乃生,随气机升降失常而上逆作酸。故外邪侵扰,不论寒热,若伤及胃腑,扰乱气机,化生郁热,可发为本病。
2、内伤饮食,湿热壅滞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寒温不适,饮食不节,则病生脾胃,脾胃失常,气血逆乱而变生他病。《四明心法-吞酸》言:“饮食太过,胃脘填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极,湿热蒸变”,饮食不节,易郁生湿热,而发为本病。
《寿世保元-吞酸》载:“饮食入胃,被湿热郁遏,食不得化,故作吞酸”,若素有湿热,又逢饮食失宜,脾胃纳运失常,水谷不化,留而成酸。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壅滞为本病重要发病环节,慎用肥甘厚腻,节制饮食亦是调养本病的重点。
3、情志不舒,肝气犯胃
肝主情志,肝性喜升而恶降,喜散而恶敛,喜畅遂条达,达则无病。情志不舒,肝郁不伸,克伐脾土,可致肝脾不调、肝气犯胃诸症。《医家心法》载:“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言明肝木失于条达可致吞酸。
《临证备要-吞酸》言:“胃中泛酸,嘈杂有烧灼感,多因肝气犯胃”,七情失和,木病伐土,胃气不降反逆,则生反酸。《吴鞠通医案》中载:“脉弦而紧,弦则木旺,紧则为寒,木旺则土衰,中寒则阳不运,土衰而阳不运,故吞酸嗳气”,进一步论述肝脾胃失和与本病的关系,木克脾土,脾胃失司,浊邪内壅而发为本病。
4、脾胃虚弱
脾司运化,胃主受盛,脾胃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之精可化气血,气血充则体健。若禀赋不足或为邪所伤,脾胃亏虚,水谷不化留为积滞;或土虚木贼,肝脾失和,均可致本病的发生,正如《医学传心录》所言:“咽酸者、吐酸者俱是脾虚不能运化饮食”。
《诸病源候论》有载:“嗌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嗌而吞酸,气息醋臭”,脾胃虚寒,若逢素病痰饮,中阳不运,则水谷难消,脾胃升降失和,痰气交阻逆于上,易致本病。
二、现代医家对胃食管反流病都有怎样的认识?该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现代中医医家对其的认识主要围绕脾胃虚弱、肝脾不调、气机上逆展开。脾胃虚弱为胃食管反流病基本病因,此外,脾胃失和,伤于饮食情志则生郁热;中焦虚弱,土不制水则生虚火;气火久留又可生疲;虚、气、火、瘀共同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消化性疾病均以脾胃禀赋不足为基础,外伤邪气,内伤饮食、情志均可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导致浊邪内结,胃食管反流病乃生。脾虚肝郁为胃食管反流病之本,饮食失宜、外邪伤中或七情异常为标,肝郁化火、克伐脾胃致运化失职,食火交阻作酸而发为该病。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与肝升发太过、胃通降不及密切相关,病因病机主要为病属少阳,热邪为先,邪干阳明,浊气上扰,并治以调肝和胃,临床疗效颇佳。将肝肺不和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发病基础,肝肺不和,气机失序,湿、火、痰、瘀内阻,中焦枢机不利,浊阴上逆袭扰中州;肝、肺推行血脉之用失司,脉气欠贯。
脏腑失于濡润,胃腑无力降浊而泛逆;金木不和,五行乘侮失衡,烦扰中焦,胃失和降而作酸均可致本病的发生。脾胃枢机失利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病机,寒热失宜,脾胃受损则气机逆乱,清浊不分,呕恶、反酸、烧心等症由生。现代医家在从肝、脾胃、气机等角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进行研究的同时,部分医家另有心得,为临床诊疗本病提供新的方向。
三、中医如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以下这3点,临床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1、辨证论治
现代各医家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施治有各自的认识。辨治胃食管反流病应立足于肝脾胃,着重调畅气机,并提出其病机偏于肝胃不和者多为内镜阴性患者,应佐以疏肝理气;偏于肝胃郁热者多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佐以清肝泄胃;偏于脾胃湿热者幽门螺杆菌试验多为阳性,应佐以清热化湿。
偏于脾胃虚弱者多为胃食管反流病慢性反复发作者,应佐以健脾益胃;偏于胃阴不足者则应佐以养阴和胃之法。将胃食管反流病分为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气郁痰阻证、气滞血瘀证,分别采用疏肝泄热法、和胃降逆法、疏肝和胃法、健脾和胃法、理气解郁法、化痰散结法治疗,疗效显著。
以和胃降逆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治法,临床辨证分别从温中健脾、清热和胃、活血化瘀、清胆和胃等方面论治,此外,临床上强调机体肝、脾、胃、肺功能之协调,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常加入海螵蛸等制酸抗损之药,取得良好疗效。
2、医家经验治疗
从肺脾胃肝胆等多脏论治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多运用调脏宽胸汤(茯苓、炒白术、白芍等),治疗以运脾胃气、疏肝胆气、降肺气为主。随证加减:若便血或并见食管撕裂出血者,加用仙鹤草、白及等;若舌有瘀斑属瘀血阻滞者,加用蒲黄、五灵脂等;若腰膝酸软无力、舌淡胖属肾阳虚者,加淫羊藿、盐杜仲等。
在健脾调肝,和胃降逆的基础上,提出健脾和胃,温阳利膈法,自拟健脾和胃温阳利膈方(党参、薤白、苍术等)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在胸阳不展,胃失和降的病机基础上,若兼肝胃郁热证,加柴胡、丹皮等;兼气郁痰阻证,加厚朴、枳壳等;兼胆热犯胃证,加龙胆草、黄岑;兼瘀血阻络证,加赤芍、红花等。
兼中虚气逆证,加茯苓、炒白芍等。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原则,自拟疏肝和胃方(金沸草、柴胡、黄连等),随证加减:呕恶痰涎、胸闷不适等痰湿内盛者加半夏、生姜;不寐属心神失养者加夜交藤、川芎;胸痛属气滞血瘀者加川芎、当归;便秘者加虎杖、大腹皮。
3、其他治疗方法
目前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除口服中药汤剂外,尚包括针灸、耳穴、穴位贴敷、穴位注射、埋线、推拿等多种方法。火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显著,且尤宜于肝胃郁热者。针刺、推拿可协同作用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改善胃蠕动功能,疗效显著。穴位埋线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双向调节作用。
针灸、推拿、埋线、穴位注射、耳穴加压等中医特色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确切,尤宜于胃食管反流病反复发作或口服给药不耐受的患者。中医外治多通过调整患者机体功能、改善机体气血运行对胃食管反流病发挥治疗作用,多种途径协同增效,具有简便安全、疗效持久、价格低廉等优势。
结语:胃食管反流病为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西医抑酸治疗起效迅速且机制明确,但存在作用单一,远期疗效较差等局限性。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发挥个体化优势、具针对性,且方法多样,复发率低。各医家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均重视和胃降逆,在把握胃食管反流病基本病机特点的基础上,调各脏腑之阴阳虚实,扶正袪邪,随证加减,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