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络石藤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
2、《名医别录》:"主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
3、《药性论》:"主治喉痹。" 4、《唐本草》:"疗产后血结。蝮蛇疮,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闷;刀斧伤诸疮,封之。"
5、《本草拾遗》:"煮汁服之,主一切风。"
6、《中国药植志》:"祛风止痛,通络消肿。适用于关节痛,肌肉痹痛,腰膝酸痛等症;也能消散诸疮,去咽喉肿痛。"
7、《中国药植图鉴》:"预防流产。"
8、《江西草药》:"祛风活络,凉血止血。治关节炎,肺结核,吐血,外伤出血,风火牙痛,瘰疬,毒蛇咬伤。"
9、《本草便读》:“味苦性平。宣风通络。(络石藤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络宣风,以风在络中,则络道闭塞,况苦平之性,又能宣发者乎。)”
10、《本草纲目》:“络石,气味平和…其功主筋骨关节风热痈肿。”
11、《要药分剂》:“络石之功,专于舒筋活络,凡病人筋脉拘挛不易伸屈者,服之无不获效。”
12、《中药学》:“苦,微寒。归心、干、肾经。祛风通络,凉血消痈。用于风湿痹痛,络石藤功能祛风而舒经活络,性寒清热,风湿痹痛偏热者较为适宜,可单味浸酒服,也可与木瓜、海风藤、桑寄生、生苡仁等同用。用于疮疡肿痛,本品行微寒,能凉血清热而消痈,用治疮疡肿痛之症,常与乳香、没药、瓜萎、甘草、皂角刺等配伍。”
13、《中国药典》:“性味苦,微寒。归心、肝、肾经。功能主治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喉痹,痈肿,跌扑损伤。”
14、《中药大辞典》:“祛风,通络,止血,消瘀。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痈肿,喉痹,吐血,跌打损伤,产后恶露不行。”
15、《本草经集注》:“主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不通,水浆不下。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通神。”
16、《饮片新参》:“清香。通络,治风湿肢节痛。”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牛蒡苷、络石苷等,还含有二苯丁酸内酯类木质素、三萜及紫罗兰酮衍生物等。《中国药典》规定:含络石苷不得少于0.45%,饮片不得少于0.4%。
2、作用:本品有抗炎镇痛、降血压等作用。
3、药理:牛蒡苷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使冷血及温血动物产生惊厥,大剂量引起呼吸衰竭,并使小鼠皮肤发红,腹泻,对离体兔肠则抑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