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病与心肝二脏关系探讨
情志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强烈或持久的刺激,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内经》认为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然而由于心为君主之官,主藏神;肝为将军之官,藏血,主疏泄,调畅情志。故心肝二脏在情志病发病及治疗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情志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强烈的或持久的刺激,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的一类疾病。情志即《内经》中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五志(喜、怒、忧、思、恐),由五脏之气所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是人类的正常生理活动之一,适度的情志是保持健康的根本。董仲舒说:“ ……喜怒止于中,忧惧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谓之得天地泰。得天地泰者,其寿引而长;不得天地泰者,其寿伤而短”。张景岳说:“人于食息之常,孰不以五志为生,亦孰不以五志为用,而未闻以五志之动皆为火也”。可见适度的情志是健康长寿的要素。
“生病起于过用”,情志只有在太过的情况下,才会导致脏腑损伤、病变产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喜怒不节……生乃不固。”费伯雄指出:“盖七伤者,七情偏胜伤也。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伤之与有?”可见情志成为致病因素,是有条件的。即情志只有在过于强烈、急骤或持续时间过长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损伤心身,导致病变。
《内经》虽将七情对内脏的影响概括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即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然而由于心为君主之官,主藏神;肝为将军之官,藏血,主疏泄,调畅情志。故心肝二脏与情志病关系最为密切。
1情志病的发生
1.1情志病生于心
《内经》虽然将人的情志活动归属于五脏,然而更强调心的作用,《灵枢·口问》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心在人的情志活动中具有主宰作用。
《灵枢· 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即心主管人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心神主要通过认识活动调节情志。张景岳说:“凡人之七情生于好恶”。可见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人能根据主观好恶而产生肯定和否定的情志反应,进而在内部实施自我调整并对外界事物作出相应的反应,即情志活动是“心任万物”这一生理功能的内在体现和外在表现。故情志是否引发疾病,心神起着主导作用。
如果人的认识能较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那么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的情志反应是可以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而不致于过激。若人在某种强度的情志活动状态下的认识是非理性的,那么这种不客观的认识活动就会将已发生的情志活动引向过激状态,使情志反应的强度、持续时间超出正常限度,进而成为致病因素。因此,张景岳说:“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
《医醇賸义· 劳伤》说:“然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本于心”。
综上所述,七情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正如喻昌所说:“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即所谓“心主神明”。
1.2情志病责在肝
人的情志活动,不仅由心主宰,而且与肝的疏泄功能也密切相关。因为情志活动的正常是以脏腑气机和调、气血和平为基本条件。如《灵枢·平人绝谷》说:“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机是对人体脏腑功能基本形式的概括。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为升、降、出、入。情志因素作用于脏腑,首先影响脏腑气机,使其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不能行使正常职能,故《素问·举痛论篇》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见情志致病,以气机失调为先导,责在于肝。肝主疏泄,能调畅全身气机,通利气血,对精神情志活动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
2 情志病的治疗
情志病的治疗,有两种方式:一是情志疏导,即通过改变患者的认识,调节情志,使“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缓解病情。另一种是药物治疗,即针对情志失调所导致的病理变化,对症下药,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2.1 情志疏导重在调心
心为五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神能统领人的精神情志活动。《灵枢·本脏》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因此,充分发挥心神对于情志的主宰作用,正确地认知、评价客观事物,对情志病的治疗至关重要。情志既能成为致病的因素,也能成为治病的方法。治疗情志病,仅仅依靠无情的草木、针石的作用是不够的,更应重视调畅情志在治疗中的积极作用。林珮琴说:“然以情病者,当以理遣,以安命。若不能怡情放怀,至积郁成劳,草木无能为挽矣”。吴鞠通说:“无情之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必得开其愚蒙,使情志畅遂,方可冀见效于万一”。因为“情即神识,……药石无知,焉能消其妄执……只宜以识遣识,以理遣情,此即心病还将心药医之谓也”。情志疏导包括情志相胜法、暗示疗法、转移注意力法、从欲顺志法、劝说开导法等。
2.2药物治疗重在调肝
气机紊乱是情志病的基本病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故周学海说:“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内经》曰升降出入。又曰:疏其气而使之调。故东垣之讲脾胃,河间之讲玄府,丹溪之讲开郁,天士之讲通络,未有逾舒肝之义者也”。陈明指出大凡因精神情志所致之疾病,无论是惊、是忧、是悲、或是怒,从肝进行调治,皆可获满意效果。赵志付认为情志病病机演化为“情志刺激,首先伤肝,刚者及心,柔及脾肺,终必及肾”。具体治疗为肝疏泄太过而致刚证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泄;肝疏泄不及而致柔证者,用刚法以疏肝,增强其疏泄,即《内经》所说:“用辛补之,用酸泻之”。这些经验可资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