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彤:中医,希望在哪里(二)——诊断的提示

文 / 平心堂
2021-02-21 00:10
中医,希望在哪里(二)——诊断的提示不少相信中医的人,也把“西医诊断,中医治疗”当作很明智的选择,好像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不够科学,没有直观的影像,没有准确的数据,没有权威的报告⋯⋯,对此,我在一次讲演中问大家,什么仪器设备可以检测出人是否生气了?(生气不是小事,能引起各种疾病)。

而中医最简单的诊断,可以完成当代高精尖的科技无法完成的任务。

因为人的感觉是真实的、灵敏的、准确的,而中医的诊断是以患者的感觉为依据,医生捕捉的是患者从精神到身体的全信息,严格来说,是生命的信息。并且将由此而取得的信息,结合天地自然的变化,从而抓住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的病因病机。当中医诊断也重视血压、血糖、血脂、血氧、尿酸、尿蛋白、激素水平⋯等各项检查指标时,实际上有截然不同的两条路。一种:放弃中医的诊断直接针对指标开中药,把中药的作用机理,从纠偏转向治病(实际与西医同样是治指标),这就是干老(干祖望,中医耳鼻喉专家,前年106岁谢世)所批评的“这些人不是中医,而是开中药的大夫。”另一种:以中医理念为本以指标为参考,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把检查指标中医化。这尽管不能给中医带来质的飞跃,但却能使中医诊断增添数字和影像的支撑,增加了其可视性和可比性。望闻问切尽管检查指标有用,但我不同意把“望闻问切”改为“望闻问切查”。把“查”并列,是中医根本理念的动摇,必然把中医带进西化的坑里。“查”只是辅助手段而已。二千多年前,中医就已经开始解剖尸体,对人体结构早就有所了解,为什么到后来却放弃了,原因就在于,对于以中医的基本理念的诊断,形体器官的形态只是一个参考。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平心堂曾接诊一位阴道大出血的患者。樊正倫教授通过望闻问切,诊断为宫外孕,马上送到市妇产,查,诊断为腹内肿瘤,转至北京医院,再查,依然确诊为肿瘤,马上手术,切开看,宫外孕,所谓肿瘤不过是一血凝块。这两所三甲权威医院,仪器设备不可谓不精,学术造诣不可谓不深,却不如三个手指头。这不是偶然失误,而是两种医学的差异。没有对生命整体的、综合的、系统的把握,是西方医学致命的弱点。(图片来自网络)西 医其实西方早就有学者察觉了其检查诊断的片面、孤立、静止的弊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一位学者认为血液流带有全息,历数十年,收集50多万人的一滴血血图,从中归纳出与百种疾病相对应的图形,摸索出一滴血超显微检测办法,其定性而不定量、模糊而不精确、整体而不支离的特点与中医已经非常接近,可惜的是,它没有中医理念的支撑,最终还是没能跳出西方医学的窠臼,缺乏临床指导意义,结果中医西医都对此不感兴趣,没火几年就消声匿迹了。近百年来,西方医学的检验诊断新手段尽管层出不穷,但习惯于把生命简单化,停留在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物理、化学的水平,基本没有变。被现代科技包装的西方医学,在对生命的认知和对疾病的控制上,并没有明显的本质的改进,无非是让手术更精细,药量更准确,替代品更精美而已。即使西医中的有识之士开始借鉴中医的认知方法,研究各臟器的非单一功能,也仅仅只是了解了一些皮毛,依然与后现代科学的理念格格不入。他们无视生命的玄妙,无法接受模糊、变量、虚空,也不需要复杂科学巨系统的支持。而中医却更靠近生命的本源,与后现代科学处处契合,于此俱有先天优势。它将借力于后现代科技,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综合梳理古来文献和实践(“大家中医”已经在着手实施),运用人工智能、阿尔法算法采集分析舌苔、面色、脉象等(“和信康”的舌象检测分析系统已经开始试用)。若此,中医治未病,就不是仅仅依靠存世不多的老专家,而是凭借洞查秋毫、提挈古今的高科技,关注生命的变化,破解天人之迷,人们也将从对指标的迷信,转向对自身生命的整体的关注,从对可见可测的形而下的重视,转向对天地人关系的形而上的理解,中医由此将拔地而起,实现本质性的超车,一跃而成为未来医学之首。中医真没有必要不相信自己,我们高明的地方,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全方位的。我们现在缺少的是自信,是重铸中医之魂的勇气。有自信在,就有希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