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史中,中医是如何逐步走向没落的?深层原因值得深入反思

文 / 小小健康食堂管家
2021-02-19 18:16

1822年,清政府下令:“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中医的发展开始出现不祥之兆。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西方各国以教会的名义或形式陆续在我国大城市开设医馆、医院,西方医学开始正式在我国落地生根。

不过此时由于数量少,规模小,西医对中医的影响还不甚明显。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全面的对外开放,更加上留学国外的医学生陆续回国,兴办西医院,西医力量逐渐兴起,西医思想逐渐广泛传播,中西医的冲突开始逐渐愈演愈烈。

中医受到西方医学的大力冲击,并不仅仅是疗效的问题,而是治学思想与方法被质疑和否定。

鸦片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上至士大夫,下至有识之士,纷纷探讨造成失败和危机的原因,寻求富国御敌之路。

传统文化开始受到质疑,主张经世致用,重视具有实用价值的西学和新学逐渐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旋律。

尤其是到了新文化运动时,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矫枉必须过正”的方式被广泛使用,持民族虚无,全盘西化观点的一方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并登上了最高的历史舞台,包括中医在内的很多传统文化从此进入了发展的低潮期。

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便说:“国医与近代科学不相容,和国医谈科学,皆所谓对驴弹琴,白费精神。”

胡适

晚清经学大师俞樾写了一部《废医论》,其中谬误之处颇多,但俞樾知名度极高,对后来上层社会的决策起着很大的影响。

到了民国之初,排斥中医的活动开始从民间走上官方。

北洋军阀时期的教育总长汪大燮以“吾国医术毫无科学依据”为由,决定禁止中医开业、废除中草药,并把中医排斥于医学课程之外。

南京国民政府期间,歧视、摧残中医的活动达到高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余云岫提出的“关于废止中医”的提案。

余云岫

余云岫在提案中对中医理论加以全盘否定,断言“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将废除中医的言论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这个提案引起全国中医药界的极大愤怒和强烈反对,各地中医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组织赴京请愿团,向国民党政府要求取消这个决议。

由于中国医界的奋力抗争,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余云岫的提案未能通过。但中医所面临的的歧视和压力并未减少。更多的行政手段开始干预中医执业,中医教育,中医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的境遇有了很大的改善。

1950年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的题词中号召: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

但中医此时已元气大伤,此后的发展一直非常缓慢。

1958年,中西医结合的设想被领袖提出。在此之前,中医界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中西医汇通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代表人物有唐容川、张锡纯、恽铁樵等。不过,此时中西医结合被正式界定为中医发展的一个方向。

中西医结合之路走了几十年,但取得的成就很小。

随着对西医理解的深入,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科体系已被广泛认同,二者不存在基础性的结合的根基。至少,中医药结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1980年,又确定了“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这又很显然是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过渡性方针。

1985年,又提出“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地位,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西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

由此,中医药开始进入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的阶段。

但这会是中医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