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第三十三讲 | 中医学中的医道与人道

文 / 宝安中医药基金会
2021-02-18 00:12


主讲人:陈广源 博士

深圳市宝安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深圳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

本章的前两讲,我们说到了中医养生和治病要因时因地制宜,谈到了医道与天道、医道与地道之间的关系。这一讲,要侧重讲治病要“因人制宜”,要谈“医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很自然,中医学中的“医道”与“人道”的内容更加广泛,也就更为重要了。这里我们择其要而言之。

我们分成两部分来讲:第一,为人养生之道。第二,为医从医之道。

先讲,为人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的开章之篇,即“上古天真论”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现在,我们来对这200来字的内经的经文,做一个简单的诠释。

什么叫“虚邪贼风”呢?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高士宗解释说,“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今年的新冠,2003年的非典,就是虚邪贼风。我们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戴口罩、消毒、隔离、疫苗接种等等,就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具体体现。

我们的祖先是重视对外邪的规避和预防的,但是,更加重视人的内在修养。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要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东西,要淡泊名利之类的物质欲望,从而保持自己的真气和正气。恬淡虚无,真气和正气就会跟随着我们,我们的精神就始终能做到“内守”,“病邪”怎么会进得来呢?我们的思想是平静的,我们的心态是安闲的,少了那些非分的欲望,内心安定而没有恐惧,形体劳动,又不过分的疲倦,真气就能非常的畅顺。我们每个人都能顺应自己的正常欲望,达到自己愿意达到的愿景,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这样的人吃什么都觉得很开心,穿什么都觉得很舒适,因为他不过分地去追求和讲究物质生活。这种人总能自觉地适应社会的各种风俗习惯,对各种人和事也都非常包容。他不会羡慕那些地位高的人,也不会眼红那些有钱财的人,他不羡高官、不慕土豪、不恋珠帘、不重钱财,他始终怀着一颗非常纯真朴实的心。这样,过分的欲望就不能蒙住他的眼睛,淫邪的外界也不能迷惑他的心灵。

无论是圣贤,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都不会畏惧这种外界之物,或者说,不会因为外物的影响和诱惑而改变他的初衷。他的思想和行为总是“合于道”的,也就是和天地的规律是吻合的。与天地规律吻合,与天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最大的“人道”。这样的人到了百岁的高寿,动作和思想都不会衰败。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他们的个人修养已经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

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并不是要我们戒欲、禁欲。而是说,对欲望要适当地控制,有欲望是正常的,关键是“度”的掌握,所以,经文说“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应该有的欲望“各从其欲”,但要少欲,不能够嗜欲,不能让淫邪来搅乱我们的心灵。所谓“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是也。

历年历代,几千年来,人们都在追求健康和长寿。特别是这些年来,关于健康长寿的各种说法以各种形式,或书籍、或电视、或讲座,铺天盖地而来。其实,我们现在来读一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就会发现,这才是为人养生的根本之根本。

下面讲,为医、从医之道。

说到为医、从医之道,从中医的典籍中,我们可以在《黄帝内经》“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中看到,这是最早的为医、从医的记载。

“征四失论”曰:“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我们再说“疏五过论”。

它说,“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意思是说,医道比深渊还要深,深渊是可以测的,而医道却不可测。浮云,不知其边际在哪里。

它接着又指出一般医生治病的种种过失,它所以叫“疏五过论”,就是“梳理”诸多医生在治疗疾病上的种种过失。从而,它又进一步指出:圣人治病一定要知道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四时寒暑的规律、春夏秋冬的不同;也要进一步知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要明白到底是用针刺的方法,还是用服药的方法来治疗更为恰当;而且,还要进一步地了解人情事理、贫富贵贱。特别指出,那种先贵后贱、先富后贫的人,在精神上是会受到重大打击的,我们在治病上,要特别注意这个特点。同时,还要了解病人的长幼和男女,了解他的个性和性别特点,等等。这进一步地佐证,医道是很艰深的,比深渊还要深,像浮云一样没有边际。

作为医生,我们能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吗?

如果说《黄帝内经》所处的时代相对比较纯朴,那么,作为医圣的张仲景和作为药王的孙思邈所生活的汉代和唐代,就比较复杂和浮躁了。自然,张仲景和孙思邈更多地会谈到医者的医德,更多地会谈到为医、从医者的医德。

张仲景说,“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这是仲景对那种不认真为医、从医,一味地追求名利之人的鄙视和鞭挞。

孙思邈更是对为医、从医的基本道德规范,做了一个概述,这就是有名的“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我愿与大家一起共同来学习大医精诚。

在祖先的面前,总觉得诚惶诚恐自惭形秽,读一次学一遍,如同一次洗心革面,甚至一次浴火重生。难受是难受,但总是在为医、从医的路上,一步一步地前行。

为了初学者学习方便,我冒昧地将大医精诚分为三个自然段落。每一个自然段落都集中地体现了药王孙思邈对为医、从医者的一个方面的要求。

1、为医、从医者要有普济救人的大医之心。

孙思邈认为,一个真正的医生,要用自己的生命作为医药,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普济危机。换句话说,就是要用自己的生命来对待患者的生命,而且要真心实意,要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而且无论是贫富贵贱;无论他的颜值如何;无论他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论他的文化程度的高低、智商情商的高低;无论他是不是我们的亲戚、朋友,和我们是否有恩怨。我们都要一视同仁。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叫做苍生大医,否则就是含灵巨贼。

2、为医、从医者要有俨然庄重的大医之态。

孙思邈说,“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就是说一个好的医生一定是非常庄严、端庄的,他特别提到,如果到了患者的家,不能左顾右盼,特别是不要为物质的东西所诱惑。始终要保持俨然庄重的大医姿态。

3、为医、从医者要有虚怀若谷的大医之德。

孙思邈说,作为一个好的医生,不仅不能多语调笑,谈谑喧哗,更不能道说是非、议论他人,炫耀自己的声名去诋毁其他的医生,稍微有一点治疗上的效果就到处吹嘘,作为一个好医生,应该虚心学习,不断进步。古往今来,历代名医都是把自己的职业看得非常高尚,都是严于律己的人,他们都非常自尊、自重、自爱。

比如明代的名医裴一中,在他的《言医·序》中说到:“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其《临证指南医案·序》中说:“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

叶天士认为,一个从医、为医者,只要努力是可以做到立功、立德、立言,这三立的,这和宰相王侯没有什么区别。

清代的名医柯韵伯在其《伤寒来苏集·季序》中说:“世徒知通三才者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之理者,更不可言医。医也者,非从经史百家探其源流,则勿能广其识;非参老庄之要,则勿能神其用;非彻三藏真谛,则勿能究其奥。”

在这里,柯韵伯说明了,为医者要通达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者缺一不可。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我们的祖先,很多古代的名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家,所以,中医有“儒医”之说,“儒”就是读书人。当然,我们的祖先,中医已经开始注意医患之间的关系,已经考虑到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比如扁鹊的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这就是医疗法制的雏形。

为医、从医者,特别是从事西医工作的同志,都知道有个希波克拉底宣言,或者叫希波克拉底誓言,这是古希腊的一位有名的科学家和医生叫希波克拉底的,对为医、从医者的规范性要求。也有人说,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就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宣言。

我想,不管是古希腊的、西方的希波格拉底誓言,还是东方的、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其宗旨和目的都是要规范为医、从医者的思想和行为。人性之善是共通的,人性之美也是共通的,东方文明也好,西方文明也好,都有互鉴、互参、互学的价值,我们不妨也把希波克拉底誓言录于后,供学习者参考。

希波拉底誓言:

仰赖医药神阿波罗,阿斯克勒庇俄斯,阿克索及天地诸神为证,鄙人敬谨直誓,愿以自身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此约。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彼有急需,我接济之。视彼儿女,犹我兄弟,如欲受业,当免费并无条件传授之。凡我所知,无论口授书传,俱传之吾与吾师之子及发誓遵守此约之生徒,此外不传与他人。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和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与他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尤不为妇人施堕胎手术。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凡患疑难杂症者,我不施手术,此则有待于专家为之。

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作诱奸之事。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尚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只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地鬼神实共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