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为“君药”,草豆蔻和公丁香的配伍,有什么含义?
对中医药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中医方剂可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根据四气五味的特性,再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进行配伍的。
一个好的方剂,它的组成有可能全是普通平凡之品,但只要仔细分析它们的性味归经、以及分量、炮制等因素,便会发现,里面的每一味中药之间都存在一种有机的配合,最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目的。
今天,我们就以一首比较“近代”的方剂为例,来简单阐述一下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则。它就是“和胃汤”。
我们先看一看和胃汤的组成:
高良姜、姜半夏、草豆蔻、当归、制香附、公丁香。
从这个组成我们可以看出,方中包括了温胃散寒、健脾祛湿、辛香行气等多种中药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和胃止呕、降逆止痛。
实际上,和胃汤也是近代中医针对胃脘痛而设立的一个方剂。主要适合于现代科学系统里的胃、十二指肠炎或溃疡之类问题,但中医辨证属于属虚寒证、寒凝证、气滞证、瘀血证、食积证者。
为什么和胃汤在现代中医临床被广泛运用呢?这就和方中的组成有很大关系了。我们来分析一下和胃汤的君臣佐使:
1、君药:高良姜辛热,能入脾、胃二经,主要就是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可谓是直达病所之剂,是为君药。
2、臣药:姜制半夏性味辛温,归脾、胃、肺经,能燥湿、降气、止呕;草豆蔻性味辛、温,归脾、胃经,温中祛寒、行气燥湿,二药共为臣药。
3、佐药:当归甘、辛、苦,温,归肝、心、脾经,能够温中、和血而止痛;制香附性味辛甘、微苦而平,归肝、三焦经,能理气行血,解郁止痛;两味配伍是为佐药;
4、使药:公丁香辛温,归脾、胃、肾经,温肾暖中、和胃降逆,是为使药。协同君臣药运行气血,改变瘀血状态。
总之,上述君臣佐使四者配合起来,从而消除病变局部水肿,改善胃脘痞胀、疼痛,恢复胃腑功能,寒湿去而胃气顺,平复胃气上逆的状态,起到散寒、理气、降逆、止呕的作用。
其中的公丁香的运用就尤为精彩了。中医认为“肾为胃关”,暖肾也可以起到和胃的作用。所以用草豆蔻和公丁香配伍,才能和胃止呕。全方诸药配合,共奏和胃降逆、镇痛止呃功效。
最后,介绍一下和胃汤的加减互踩:
1、有胃阴虚之象者,可以加石斛、生地、麦冬之类滋阴养胃;
2、有大便干结者,可加肉桂、大黄,温散而通下;
3、频繁泛酸者,可加海螵蛸、焙瓦楞子;
4、食积不化而经常嗳腐吞酸者,可加焦三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