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分三品:道医,术医,庸医

文 / 健康养生聚焦点
2021-02-05 18:14

中医分三品:道医,术医,庸医

易缘子

转载▼

西方医学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中国人往往以为中医的敌人是西医,表面上是这样,其实不然。

因为医学是讲究实证的。如果中医的疗效真的很好,在疗效的比较下,病人就不会去找西医,西医也就不得不承认中医的价值。因此,作为两种医学,彼此其实不是敌人,而是人类共同向疾病作战的同一条战壕的战友,只是大家的打法不一样。

双方的作战优点,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同样,双方的失误和教训,也是可以相互吸收改进的。中医真正的敌人,是中医自己!能够破坏中医根基的,也是中医自己。

中医可分为三品:了解中医的这些“品质”区别,大家才能有的放矢。不会盲目崇拜中医,也不会见某些中医误人骗人,就大骂中医。

上品:道医。

这是《黄帝内经》所展示的真正中医的境界,以大道为根本,以济世救人为手段,易、道、医、儒、法、兵均博通融汇,不拘一格。

他们知识广博,人格出众,不仅懂医,也懂得做人做事,甚至可以带兵打仗。他们多数并不以医为职业,身怀医技,只不过是得道的副产品,偶尔出手救救人,以应“不时之需”。

所谓的“上医治国,下医治病”,本领俱全者,就是这种人。他们似乎什么事情都可以随手施为,能以各种职业出现在社会上,需要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中国古代历史记录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更多的人根本就没有留下姓名,我们都不知道。

离今天最近的一个,大约就是明朝传说创(其实是传)太极拳的张三丰。不过,明朝以后,好像“道医”也绝版了。

中品:术医。

这种中医,古代叫做“衣食医”,与“济世医”、“道医”相对应。他们缺乏修道的体验,对真正的大道也不感兴趣,缺乏修道的愿望,他们只不过是简单学习一些“祖传秘方”和中医传统治疗方式,学习一些医疗技术,背诵一些汤头歌诀一类的“医术”,对于五行阴阳等等也是半通不通的。

但是,他们利用积累的经验,也是能够有效治病的。汉朝以前,中国基本上都是“道医”,汉朝以后专业分工很强,一些人不学道,光学医术谋生,才出现“衣食医”,“道”与 “医”开始分离。

道为一,术为万。术医其实有很多品种,各种层次的都有,各种技术的都有,不好一概而论。就像是“武之道”很简单,但是体现出来的“武之术”就五花八门,千变万化了,术医也一样,比如各种民间偏方等等。

因此术医们玩的花样也很多,实际上也能够有效治疗一些病。“神医”就是典型的“术医”,特别强调“祖传”“秘传”等等,故意弄得很玄乎的样子,高高在上的让人掏钱。他们很多是以“医”为职业的商人,玩各种不同的精彩花样,无非就是想多赚钱。不过,既然是谋生,也能有效地治疗一些病人,会根据自己的专长,形成一些“特效治疗方式”,因此也无可厚非。

下品:庸医。

这种医生的特征,就是“大病治不了,小病治不好,就看运气好不好”,顶个医生的牌子混混日子,靠东拉西扯一些偏方怪方哄弄病人,靠碰运气治好病。

由于不通医道,缺乏真正的医疗本领,他们的日子过得可怜巴巴的,与有一定特长的“术医”们衣食丰足可比不了。但是他们最怕别人发现自己的无能,对于自己不会治的病,就搞些无法实现的目标来逃脱自己无能的责任。

比如鲁迅童年遇到的那种中医,要他去抓“一对原配的蟋蟀来做药引”的医生就是庸医。这种医生很多,缺乏医德,最容易搞怪的。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医疗本事,缺乏成就感,因此会把时间精力用在各种花拳绣腿标新立异上面,活得很辛苦。

老中医为何不编写“中医教材”

北京的某教授质疑邓铁涛老中医:如果邓批评西医编写的中医教材不好,邓老作为传统医学世家传承培养出来的老中医,为何不出面编写一本“真正的中医教材”呢?

大约也只有不懂中医的人,才会做这样的要求和质疑。因为,如果要模仿西医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和原则来“编写中医教材”,真正的中医是编不出来的。

难道真想学中医就没有教材吗?当然有!而且不用去编写,现成的教材。这就是古人留下来的经典医书。作为中医基础入门,学中医就必须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籍开始。

有基础后,就需要在临床实际医疗中,不断学习和参考历代医学名家的各种医学典籍和经方验方,如《景岳全书》等医家经典,积累经验。

这些流传至今的医书,每一部都是当年最有水平的医者呕心沥血,总结一生从医经验后写出来流传后世的.

学习这些,还只是“术医”的要求。要学“道医”,还得学习道家的文化和思想,以及练习道家的武术。再加上博通百家,书读万卷,阅人无数,才有可能一窥“道医”的境界。

这样的中医,学起来难吗?其实不难。有真老师带的话,半年左右就可入门,四五年的积累,就可以当上医术很不错的“术医”,对很多常见病就可以“应手而除”了。至于“道医”,就看本人的造化了。有可能一辈子都当不成,永远在“术”里面打转;也有可能十年就小成,二十年大成。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