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性解中药之荆芥

文 / 孙洁医师
2021-02-05 00:10

今天要学习的药物是荆芥。

荆芥是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带花穗的全草,或者干脆就是取其花穗。

荆芥有个别名叫假苏。为什么叫假苏呢?是说它长得像紫苏,但又不是紫苏,似苏非苏,那不就是假苏吗?

其实啊,荆,是小灌木的意思,芥是小草的意思。荆芥长得很高,比一般的草都要高一些,可以长到两尺。两尺就是60多厘米。荆芥的意思就是就象小灌木一样的草。

荆芥的性味是辛而微温,归肺、肝二经。这是我们讲解表药第一次出现归肝经的药。那么我们推测一下,这个归肝经的特性会给荆芥带来什么新的作用?肝在六气应风,所以我们可以想见,荆芥散风的力量应该不错。加上它辛温入肺,那就必然可以解表散寒。所以荆芥是既可以解表,又善于袪风的一味药。但是它的温性并不强,只是微温。所以荆芥是祛风强于散寒。但也正因为它只是微温,所以无论风寒、风热都可以用。配上银花、连翘也能治疗风热表证,比如银翘散。

当然,荆芥用于治风寒表证,更为得心应手。配上羌活、防风之类的药,专治风寒表证,比如说荆防败毒散。实际上荆防败毒散是我们南方治疗风寒感冒的主要方剂,过去有“北人纯用麻桂,南人纯用荆防”的说法。这些年经方比较热,所以南方医生用麻桂剂也多起来了,这是一种风气上的变化,但就医理本身来说,是没有变化的。南人即使用麻桂,也不会像北人那样用得那么多,那么大的剂量。

同样,因为荆芥入肝经,肝应风,所以它就特别善于祛除在表之风邪。除了外感风寒、风热诸证以外,各种风邪阻于皮肤肌表而出现的皮肢病变,比如风疹、瘾疹之类的,也属于表风证,可以用荆芥来治疗。所以我们说它还有袪风止痒,宣散透疹的作用。比如说专治风疹、湿疹的消风散里,就有荆芥。

肝还主藏血,入肝经的药,往往就能入血分。荆芥入血分,又有辛散通行之功,是不是就可以有通利血分的作用啦?所以可以治疗疮疡初起。

通利血分和治疮疡初起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先得复习一下疮疡是如何产生的。

中医认为,这些化脓性疾病的产生前题是经络不通,营血不行,郁而化热,热盛肉腐,化腐成脓。所以疮疡初起阶段的核心病机就是营血不通,经络不畅荆芥入血分,辛温而能通行,不就正好可以切断这个环节吗?所以能够治疮痈。

再者,荆芥辛温入肺,肺主皮毛,疮疡多数都是生于皮肤肌表,这也决定了荆芥可以消疮疡。

如果把荆芥穗炒黑,还有很好的止血作用。因为人身的出血,无非是两大病机:或者是火热燔灼,或者是虚而不摄。黑为水,水能制火,所以中药炒黑以后,往往就可以加强止血的功效。荆芥穗能够止哪儿的出血呢?可以止在上之出血,比如衄血;也能止在下之出血,比如便血;还能止妇科之出血,比如崩漏、产后眩晕。当然,它的力量比较弱,多数情况下,都是作为佐使药来用的。

但是有个特殊情况,就是对于肠风便血证,荆芥可以做为主要的治疗药物。肠风便血,就是风邪侵袭肠络而此起的便血。荆芥既可以祛风,也可以入血风,炒炭还可以止血,对肠风便血的病机可以说是丝丝入扣,所以特别好用。比如肠风要方槐花散里就有用到荆芥。

你看,我们通过对药性的分析,基本上就把荆芥的药效全部推演出来了。

但是这里要强调一下问题。大家想想,是先有药物的功效呢?还是先有药性理论?当然是华夏先祖们先发现了各种药物的功效,然后再逐步总结、推演出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框架在《本经》就已经基本成形了。在这之后的药效和药性理论的发展就是彼此交缠了,不可以一概而论地说孰先孰后。但我们现在学习,完全可以由理论而及药性。因为对于常用药来说,这二者都已经非常完备了。

最后,再总结一下荆芥的药性。

辛温,归肺、肝经

辛温归肺,所以它能够驱散表寒;因为入肝,肝主风,所以有比较好的祛风作用。因为只是微温,所以不管是风寒,还是风热它都可以用。因为它主风,又走皮毛,所以它能治疗在肌表的各种风证,比如瘙痒、风疹之类。因为它辛而能行,能够通行气血又入血分,所以它能够治疗在表之疮疡。入血分,炒黑以后就有很好的止血的作用。那这个止血药又尤其跟它祛风的作用结合在一起,治疗肠风下血的效果就尤其之好。

稿约:“从头学中医”公众号是由“一小撮”热爱中医的人运营的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学习与推广。欢迎广大爱好中医的朋友们不吝赐稿。但凡与中医的学习和应用有关的稿件都可以的。录用后,我们将通过公众号和其它自媒体将您的想法传递给更多喜欢中医的人。让更多人和我们一起“从头学中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