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麻痹、风湿疼痛、腰膝软弱,这两味中药一起用,祛风除湿止痛
对于风湿关节疼痛的良药,早在《济世养生集》中就收录有一方,名为“豨桐丸”,有祛风胜湿、舒筋活络的功效,对于感受风湿热邪后下肢酸软、行走不利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由于疗效较佳,现代开发了同名的丸剂、胶囊剂,多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或慢性腰腿痛等。
诸位知道这一奇效良方由什么中药组成吗?那就是豨莶草和臭梧桐,臭梧桐性凉,味辛苦甘并具,对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湿疹等证有祛风湿之功,是豨签草的好搭档之一。我以前不了解这个方剂的时候,还以为“桐”是指海桐皮,毕竟它与豨签草一同出现的频率还是很高的。
那么,海桐皮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海桐皮是豆科植物刺桐的皮,刺桐颇有性格,浑身是刺,将它的树皮剥下晒干就是海桐皮。清代医学家严西亭在《得配本草》中记载,海桐皮味苦性平,直入血分,能行经络,可去风湿、杀虫。五代时期的《海药本草》中指出,海桐皮既然可祛风湿、通经络,有走窜之力,其味应当除了苦还有辛。
海桐皮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等病症,如四肢拘挛、腰膝疼痛等,治疗风湿痹证时,还常随证配伍祛风湿、活血通络的药物,如羌活、牛膝、乳香、全蝎等,而豨莶草是海桐皮治风湿痹证夹热时的好哥们儿,这两味中草药经常联合运用,往往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
豨莶草究竟有何妙用呢?正如《雷公炮制药性解》所说,味苦性温,有小毒,能入肝、肾二经,除了祛风湿之力,还有补元气、强筋骨、益须发、明耳目的补益之效。说豨莶草有小毒是因为生用会致人呕吐,所以内服者均为制豨莶草。
乾隆御医黄元御在《玉楸药解》中指出,豨莶草能“止麻木,伸拘挛”,能驱逐风湿、通利关节,而且对于疮疡壅肿之证内服、外涂多能获效。《冯氏锦囊秘录》认为本品生用性寒,制熟性温,是血分祛风除湿活血之要药,其味苦能去湿,性寒能除热,所以可以祛湿热、除风气。
豨莶草对于治疗风湿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软弱效果较佳,认为它有强益肝肾筋骨的作用,还需辨证看待,因为后世医家总结出阴血不足、脾肾两虚者需要禁用豨莶草,若真可补益为何虚者不可用?所以这补益之效在于它可入肝肾,除其经络中的风湿,邪去正安,气机流转正常,则肝肾之气、血、精恢复畅达,可充养筋骨、须发、耳目。
海桐皮与豨莶草配伍,前者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后者除了祛风除湿,还有活血通络、清热解毒的功效,拓宽了风湿痹痛的治疗范围,对于风湿夹热者、红肿疼痛明显者可有疗效。此外,海桐皮祛风湿、通经脉之力偏于走上,对于上半身疼痛等症较擅长,比如羌活;而豨莶草走窜开泄之力更强,偏于走下,对腰膝无力、四肢痿软等症更优二药搭配,使得周身风湿可祛,通血脉、利关节、强筋骨之效相得益彰。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徐长青,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