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银针治百病,针灸是我国医学的瑰宝,今天带你走进针灸的世界

文 / 健康赢得此生
2021-01-19 18:10

俗话说:“久病成良医”,皇甫谧就是因病才成为名医的。

这位西晋时代的针灸师,少年时代可是个游手好闲、不爱学习的人。20岁以后他才懂得了学问的重要,从此便奋发努力,弥补了早年学业上的荒废。谁知道在学术刚有成就的中年,皇甫谧又遭遇了一场不幸,因患严重的风湿症,瘫痪在床,几乎不能行走。这对一个雄心勃勃的人来说自然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是坚强的皇甫谧并没有向厄运妥协,他忍受了疾病的痛苦,潜心钻研《内经》和其它古代文献中的针灸知识。终于在病榻上完成了一部前所未有的针灸典籍《黄帝针灸甲乙经》。

针灸本来是指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它们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用锋利的石片划破创口,放脓排血;或者刺压体表的某些部位,减轻痛楚,治疗疾病。这种治疗用的石头,古人称作砭石,它是原始的针刺工具。后来先人们又把骨头、竹片制成了针状的医疗工具,继而随着制作材料的改进,出现了钢针,铁针和银针,医生使用它们施行针术。

灸术是原始人类围炉烤火时偶然得到的生活体验。他们发觉火的热量能够减轻病痛,渐渐学会用灼热的石块,煨烫身体的某些部位,进而又用阴燃的树枝杂草进行灸灼,取得了更明显的治疗效果。在各种灸灼的材料中,艾草火力缓和,产生的温热能直透肌肉的深层,所以艾灸后来成了主要的方灸灼式。医学是人类和疾病斗争的产物,针刺和灸灼就是我国古人战胜病痛的武器。

然而,针术和灸术既然不同,我们今天为什么又总是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呢?

原来,无论针还是灸,都需要在身体的某些特殊的部位施加刺激,然后才能有酸、麻、胀、重的感应。这些特殊的感应沿着一定的方向传递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所以,医生们就把建立在相同原理上的这两种不同医疗方法针和灸合成了一个词。

中医的经络理论和针灸技术是在漫长的岁月里,渐渐摸索积累而成的。早在2000年前,《内经》已经提出了针灸的最基本的内容,所以人们称这部书的后半部为“针经”。皇甫谧编写《黄帝针灸甲乙经》在医学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针灸从此成为一门系统的医术。

唐朝的孙思邈很重视药物和针灸的综合治疗。他还绘制了彩色的针灸挂图;方便了针灸的教学。北宋的王惟一创制了两座针灸铜人,这种针灸的教学乙型更好地推动了针灸术的普及。明代人杨继洲编纂《针灸大成》,书内收集了许多资料,至今还有参考价值。古代的针灸术不断地发展,只是到十九世纪初叶,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无知,皇家太医院才取消了针灸疗法,清末的医科考试也停止了针灸科目的考查。然而针灸在民间的流传依然照旧。

新中国诞生以后,古老医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创造了许多新的针灸治疗方法,其中针刺麻醉可以在不用麻药的情况下,给病人作腹腔的大手术。针灸的奇特功效,引起了世界各国医生的重视,许多国家开设了针灸诊所。梅丽尔·达比就是西方成千上万针灸师中的一个,她在英国伍斯特开设了两家针灸诊所,一边治病,一边传授针灸技术。

梅丽尔是英国前首相霍姆帅爱女,她学习针灸完全由于偶然。十年前梅丽尔·达比患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病,她遍访名医,但却查不到病因。后来,她向一位中国的针灸师求助。针灸医生第一次会诊,就毫不迟疑地断定她患的是肾病,同时建议她接受针灸治疗。梅丽尔的病果然很快痊愈,惊喜之余她决心以针灸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用这个东方医术来解除人们的病痛。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她现在已经成了一名出色的针灸师。 “久病成良医”,中国的这句古谚又一次得到了应验。

针灸术以它的临床疗效传遍了世界,但针灸的秘密至今还没有彻底揭开。针灸的感应通过经络传导,但经络究竟是什么,现在还没有真正搞清。有人说经络的存在和神经、血管一样。有人还通过放射元素和电子计算机的帮助拍摄了经络的照片,但仍有人认为,所谓经络,不过是人身上的血管系统。

一根小小的银针,凝聚了祖国多少代人的智慧,解除过多少人的痛苦。针灸疗法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对此,我们虽然应引以为荣,但更重要的是应该考虑如何把它发扬光大,以不愧对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