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说明白,揭开「三焦」神秘的面纱
中医学里有一个名为“三焦”的脏腑,最使人费解,因为在现代医学里,找不出这个器官,中医学里又说得有声有色。究竟应该如何解释呢?
我们知道,三焦问题,从《内经》、《难经》开始,说的就不一致。
历代医家也都在探讨,主要是《难经》里说,三焦是有名而无形,引起争论最大,可是主张有形的,也没作出定论,并且三焦这个器官,功用很特殊,至今仍说不清其所以然,所以至今仍然争论不休。
从中医学角度来分析,人体内的脏腑,古人是经过解剖观察的。
虽然受到当时的条件限制,不至于把一个显而易见的脏器漏掉,也不可能多出一个脏器,并且中医学说到脏腑,都是有阴、有阳、有物质、有功能的,绝不可能空无一物,而存在有功能作用的,这点应该肯定。
三焦究竟是什么?
大多数医家主张三焦是有形的,说它是指脂膜或指空腔,或指淋巴,或指网油,或指肌肤之内、脏腑之外的一个大囊等,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我认为应当肯定它是一个包裹五脏、六腑的一个大空腔。
而这个大空腔里的所有脏器共同合作,产生一种功能,就是三焦的特有功能,也可以说是三焦总的功能。
这个大空腔里,又把它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标出每部分内的脏器共同合作,产生三部不同的功能,就是上焦、中焦、下焦分区的局部功能了。
这样解释,是否臆说?我认为是有根据的。
中医学里的脏腑名称,往往都具有两种涵义,一是直指实质器官而言,一是指功能单位而言。
而功能单位,又往往是超出某一个脏腑的作用,多半都是包括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脏腑共同合作的功能,如脾的功能就是如此。
对三焦而言,所指实质,应该说它是一个囊状的大空腔。
中医对脏与腑,是有定义的。
《内经》里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根据这个定义,凡属腑一类的器官,都像仓库一样,货物有进有出,经常出入,故实而不能满。
如胃、大小肠、膀胱等,都是有进有出的,它的构造,都是中空的,故谓之腑。
三焦既然是六腑之一,肯定它是一个包裹诸脏器的器官,是符合腑的含义的。
不然《内经》里为什么说,三焦有“密理厚皮,粗理薄皮”的厚薄之分呢?理即腠理,即今所谓肌肉,更可证明三焦是一种肌肉组织的东西。
“焦”字应该通“膲”字,如同“藏府”是通“脏腑”,古书里常可看到。
以三焦功能来说,三焦主气化(包括水液代谢),这种功能,是需要所有脏腑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
所以《中藏经》说:“三焦是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有周流全体、和内调外的作用。”这不是很好的说明吗?
三焦又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是指出这三部分内的脏腑合作,又分别产生不同的功能。
如心、肺与呼吸、循环有关,故说:“上焦如雾”;脾和胃对消化有关,故说:“中焦如沤”;肾及膀胱、大小肠与排泄有关,故说:“下焦如渎”。
这就明白指出,三焦的功能,有总体和局部两种区别。
三焦的体积特别大,没有一个脏腑可以与之匹配,故三焦称为“孤府”。
至于《难经》里为什么说“三焦有名而无形”呢?
因为三焦与其他脏腑不同的地方在于三焦本身没有功能,它的功能是由所包裹的脏腑合作产生,归它名下的。
如三焦主气化,不是某一个脏腑能单独完成的,这就是说有主气化之名,而无从指出能单独完成这项功能是那一个脏腑的作用。
所以《难经》说:“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我想这样解释,是比较合理的。
为了学术研究,敢以不成熟的见解,作为抛砖引玉,望能就正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