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精固关药物性味归经新论
涩精固关药物是用于治疗遗精、滑精、早泄等病的专设药物。古今中药本草类著作中多专门论述。余以高学敏、钟赣生主编的《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二版)为蓝本,对涩精固关类及具有相关作用的药物19种之性味归经进行分析,以药测证,以证求因,揣测病机,探讨生理,果然颇多不解处,一是该类药物的病因病机与主要归经(第一归经,入肝经10种)不尽相同,证药难以相符;二是药物味甘者7种,性温者9种,说明该病的病性非独阳气虚一端,用药原则甘温说,也未必尽合临床。故作讨论,以期于临床有所裨益。虽非全貌,却露端倪,或许能够为同仁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若谬误者,敬请先进不吝赐教。
共遴选出19种涩精固关类及具有相关作用的药物,分别散布于收涩药(除涩精止遗药5种外,敛肺止咳药2种,涩肠止泻药2种,固崩止带药1种)、补阳药(6种)、平肝熄风药(2种)、补血药(1种)、安药神(1种)。
2.1 山茱萸,酸、涩,微温。入肝、肾经。补益肝肾,涩精缩尿,固精止血,敛汗固脱。《药品化义》:“夫心乃肝之子,心苦散乱而喜收敛,敛则宁静,静则清和,以此收其涣散,治心虚气弱,惊悸怔仲,即虚则补母之义也。肾乃肝之母,肾喜润恶燥,司藏精气,借此酸能收脱,敛水生津,治遗精,白浊,阳道不兴,小水无节,腰膝软弱,足膝疼,即子令母实之道也。”
2.2 桑螵蛸,甘、咸、平。入肝、肾经。固精缩尿,补肾助阳。《药性论》:“男子肾衰漏精,精自出。”《本经逢源》:“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虚阳痿,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
2.3 金樱子,酸、甘、涩,平。入肾、膀胱、大肠经。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涩肠止泻。《梦溪笔谈》:“金樱子,止遗泄,取其温且涩也。”《名医别录》:“涩精气。”
2.4 覆盆子,甘、酸、微温。入肝、肾、膀胱经。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本草通玄》:“覆盆子,甘平入肾,起阳治痿,固精摄尿,强肾而无燥热之偏,固精而无凝涩之害,金玉之品也。”
2.5 刺猬皮,苦,平。入胃、大肠、肾经。固精缩尿,收敛止血,化瘀止痛。《随息居饮食谱》:“治遗精。”
2.6 海螵蛸,咸、涩,微温。入肝、肾经。固精止带。
2.7 补骨脂,辛、苦,温。入肾、脾经。补肾壮阳,固精缩尿。《玉楸药解》:“收敛滑泄、遗精、带下、尿多、便滑诸症。”
2.8 益智仁,辛,温。入脾、肾经。温肾助阳,固精缩尿。《本草备要》:“能涩精固气。”
2.9 菟丝子,辛、甘,平。入肝、肾、脾经。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名医别录》:“主治茎中寒,精自出。”
2.10 沙苑子,甘,温。入肝、肾经。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本草汇言》:“补肾涩精之药也。”
2.11 锁阳,甘,温。入肝、肾、大肠经。补肾助阳。《本草原始》:“兴阳固精,强阴益髓。”
2.12 何首乌,苦、甘、涩,微温。入肝、心、肾经。《本草纲目》:“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本草求真》:“首乌入通于肝,为阴中之阳药,故专入肝经。”
2.13 五味子,酸、甘,温。入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本草备要》:“强阴涩精。”
2.14 五倍子,酸、涩,寒。入肺、大肠、肾经。收涩固精,止遗。
2.15 芡实,甘、涩,平。入脾、肾经。益肾固精。《本草从新》:“补脾固肾,治梦遗滑精。”《本草求真》:“芡实如何固肾,以其味涩之故。”
2.16 莲子,甘、涩,平。入脾、肾、心经。益肾涩精。《日华子本草》:“治腰痛,泄精。”
2.17 珍珠母,咸,寒。入肝、心经。《本草纲目》:“安魂魄、止遗精白浊。”
2.18 牡蛎,咸、涩,微寒。入肝、肾经。《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名医别录》:“治泄精。”
2.19 龙骨,甘、涩,平。入心、肝、肾经。《本草从新》:“固精、止汗……皆涩以止脱之义。”
3.1 涩精固关药物 共计6种药物,有山茱萸、桑螵蛸、金樱子、覆盆子、刺猬皮、海螵蛸。酸味有山茱萸、金樱子;甘味有桑螵蛸、覆盆子;咸味有海螵蛸;苦味有刺猬皮。酸兼涩味有山茱萸、金樱子,兼甘味有金樱子;甘兼酸味有覆盆子,兼咸味有桑螵蛸;咸兼涩味有海螵蛸;兼涩味有山茱萸、金樱子、海螵蛸。性微温有山茱萸、覆盆子、海螵蛸;性平有桑螵蛸、金樱子、刺猬皮。归经方面,入肝经有山茱萸、桑螵蛸、覆盆子、海螵蛸(第二归经均入肾);入肾经有金樱子;入胃经有刺猬皮。
3.2 补阳药物 补阳药物共计23种,其中具有涩精固关作用的药物5种,有补骨脂、菟丝子、益智仁、沙苑子、锁阳。辛味有补骨脂、菟丝子、益智仁;甘味有沙苑子、锁阳。辛兼甘味有菟丝子,兼苦味有补骨脂。性温有补骨脂、益智仁、沙苑子、锁阳;性平有菟丝子。归经方面,入肝经有益智仁、沙苑子、锁阳(第二归经均入肾);入肾经有补骨脂(第二归经入脾);入脾经有益智仁(第二归经入肾)。
3.3 其它药物 其它具有涩精固关作用的药物8种,有何首乌、珍珠母、牡蛎、龙骨、五味子、五倍子、芡实、莲子。咸味有珍珠母、牡蛎;酸味有五味子、五倍子;甘味有芡实、莲子、龙骨;苦味有何首乌(兼甘味);涩味有何首乌、牡蛎、五倍子、芡实、莲子、龙骨。性微寒或寒有珍珠母、牡蛎、五倍子;性微温或温有何首乌、五味子;性平有芡实、莲子、龙骨。归经方面,入肝经何首乌、珍珠母(前二味兼入心)、牡蛎(兼入肾);入脾经有芡实、莲子(兼入肾);入肺经有五味子、五倍子;入心经有龙骨(兼入肝)。
涩精固关类及具有相关作用的药物共计19种,性味方面,其中甘味7种,酸味4种,辛味3种,咸味3种,苦味2种,涩味9种;性微温或温9种,性平7种,性微寒或寒3种。归经方面,入肝经10种,兼入肾经(第二归经,下同)8种,兼入心经2种;入脾经3种,兼入肾经3种;入肾经2种,兼入脾经1种;入肺经2种;入心经1种,兼入肝经1种;入胃经1种。
中药本草类著作认为本类药物酸敛收涩,甘温补虚,主入肾、膀胱经,具有补肾涩精,缩尿止遗作用。主要用于肾虚失藏,下焦不固之遗精、滑精;或肾虚不摄,膀胱失约之遗尿、尿频。何出此言?
盖肾主闭藏,肝主疏泄,心主神明,精之藏泄制乎肝肾,而主宰于心。朱丹溪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者精自走。”(《格致余论》)
5.1 涩精固关类药物的定义与功能主治及适应症之新见解 根据统计结果和肝肾生理功能,本类药物的概述应该为:涩精固关药物涩敛酸收,甘温补虚,主入肝经,兼入肾经,具有补肝益肾,涩精缩尿,固关止遗作用。主要用于肝虚失疏,升发无权,肾虚失藏,下焦不固之遗精、滑精;或肝虚无以升提,气陷于下,肾虚不能固摄,膀胱失约之遗尿、尿频。
5.2 涩精固关类药物为研究精之肾藏肝疏功能拓展了思路 盖肾者主水,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故五脏六腑之精皆从肾而藏。肝主疏泄,具升发之机,而精水之溢泄则关乎肝。如水库蓄水若肾之藏精,库之闸门若肝主疏泄,闸门不开,水安能得泄,疏泄正常,精安得妄出。肾藏精乃千古不变之理,业者悉知。肝司精门之开合,却充耳不闻。故遗泄之病,多从肾虚论治,所谓补肾固关,巩堤摄精而已。而于肝之疏泄,精之关门,却少言及。但在药物使用上,却首选肝经之品,言不由衷,又岂能药证相符,上述统计结果就是证明,因此以药测证,推求病机,藏泄之于肝肾生理侧重,泾渭分明。
5.3 涩精固关类药物体现了肝肾同治关键在肝的治疗新路 就药物归经而言,入肝经者多兼入肾经,也体现了肝肾同治的原则,这是以肝肾同源为生理基础的具体体现。但也给出了有益的提示,即精水遗泄类疾病,从肾藏肝疏的功能来讲,主要是调节肝疏泄的太过不及,使关门开合于常态;调节肾封藏的不及,使之归于蛰密。为该类疾病启迪了肝肾同治关键在肝的治疗新路。
5.4 涩精固关类药物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使用而不可单投 凡遗泄类疾病,多用固涩,此固宜然。然涩精固关类药物,不过固其门户,此亦治标之意,而非塞源之道也。遗泄之病,脏腑各殊,有寒热之分,虚实之别,必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然后相机加以涩精固关药物为之佐,庶得治本之道,而源流如度。临床上不可单投涩精固关类药物,否则贻害甚大。
5.5 涩精固关类药物给予我们该病不独肝肾关乎他脏启迪 涩精固关类药物归经表明,遗泄之病,重在肝肾,然五脏六腑皆可导致遗泄发生,又非独肝肾。如心火亢盛,脾胃湿热,阴虚火旺等,故应抓住关键,区别病在何脏,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5.6 涩精固关类药物诠释了肝肾同源功能各有侧重的特点 肝肾同主下焦,协调精之藏泄,肾中阳气以密精,肝之阳气以泄精,该类药物多性微温或温或平可以佐证,所谓阳密乃固。为进一步研究肾藏肝疏功能拓展了思路。同时也诠释了肝肾同源功能各有侧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