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只有三味药的方剂,其应用价值极高

文 / 生活报健康
2021-01-11 12:12

在《伤寒论》中有一小方,名为栀子厚朴汤,在书中的条文是这样说的,“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其原方组成为:栀子十四枚(掰,味苦寒)厚朴四两(姜炙,苦温)枳实四枚(水浸,去穰,炒,昧苦寒)。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阳明主里,内候胃中,外候肌肉,《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所谓实也就是大便结硬。本方为阳明病方,方药组成与小承气汤只有一味药的区别,小承气汤中为枳实、厚朴、大黄,栀子厚朴汤为枳实、厚朴、栀子,两方仅栀子和大黄的区别,二者都为清解阳明之热的药,大黄侧重阳明腑实,偏于下,而栀子侧重胸中烦热,偏于上。

伤寒误下后,热邪入内上到胸,所以见到心烦,甚至卧起不安;下到胃脘,胃气不消,所以腹满。这种腹满和胃家实不同,只是热和气结壅在胸腹。栀子厚朴汤实际是小承气汤去大黄加栀子,因为此证为气滞气结,不是胃家实,故不用大黄泻下。

本方也是栀子豉汤去豆豉加枳实、厚朴组成。《伤寒论》说:“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豉汤证是发汗表未解,表邪入里,既不从实化而为结胸气冲,也不从虚化而为痞硬下利,只是烦热胸中窒,胸中窒,是胸中郁而不达之象,表邪较轻,传里也较浅。故用豆豉轻浮上行以解表,栀子苦寒涌泄以除烦热。而栀子厚朴汤证,表热已入里,所以不用豆豉。故《伤寒来苏集》说:“栀子厚朴汤,以枳、朴易豉,是取其下泄,皆不欲上越之义”。

栀子厚朴汤证中的心烦是虚烦状态,同时又有腹胀满的症状,厉害了也就是心中懊恼;腹胀满,卧起不安,说明心中懊恼的状态。若胸中不满可用竹叶石膏汤清解,栀子豉汤吐解,今不但烦而且也满,胀满严重,则不能坐,心烦严重,就不能卧,然而既没有三阳的实证,也没有三阴的虚证,只是热与气结,壅于胸腹之间,故用用栀子泄热除烦,厚朴行气除满,枳实破结下气,共奏解热除烦、行气消满之功效。故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说:“热与气结,壅于胸腹之间,故宜栀子、枳、朴涌其热气,则胸腹和而烦自去,满自消矣。此亦吐中寓和之意也”。

在《伤寒论》中下后导致“满而不烦”的论述有两处,一是下后热气入胃的实满,用小承气汤之下,若寒气上逆的虚满,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温之。烦而不满的也有两处,也就是上文中讲到的,热邪入胸的虚烦,方用竹叶石膏汤,懊恼欲吐的心烦,方用栀子豉汤,故在临证应用时要辨证清楚。

一个引发历代医家争议的方剂,到底哪个理论正确

一种非常奇怪的病,看张仲景是怎么治疗的

栀子厚朴汤本方主治邪热内扰、气机壅滞的心烦腹满证。可随症加减一些药物,若心烦甚者,加大栀子用量,再加黄连,以清泻胃热;若脘腹胀满者,加木香、砂仁,以行气除胀;若呕吐者,加竹茹、半夏,以降逆和胃;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通便;若不思饮食者,加山楂、麦芽,以消食和胃等。从条文中的“卧起不安”,如果我们细心考虑,实际也暗含了我们现代的失眠症,故在临床上可以与其它方剂配伍,用于神经官能症,焦虑症,失眠症等的治疗。

总之,本方剂看起来很小,但其应用价值很大,现代医学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如消化不良,慢性食道炎,慢性胃炎等。当然在具体应用中还得随证而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