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与山药同科的植物,却也是缓解小便涩痛、色如米汤的良药
要是有一天起床上厕所解决三急,发现自己的小便浑浊的像米泔水,而且尿得不顺畅还有涩痛感,会不会吓得立马打急救电话?这种小便西医称为乳糜尿,中医则认为这属于五淋证之一的膏淋,如《诸病源候论》中所说,“淋而有肥状似膏”,所以有这个名字,也有称为肉淋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中医认为这是肾虚不能摄纳精微使其从小便而出形成的,在治疗上需要从肾出发。肾虚不摄是最后一步病理机制,我们还需要考虑导致肾虚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只有解决了这先决条件才能让肾不再继续虚,才能使疾病从根本上被解决。
湿浊之邪盘踞肾中,使得肾气不能持续生化或发挥其作用是肾虚不摄的常见病因之一,所以中医的膏淋治法常常包含有利湿去浊之法。有一味药被称为治膏淋要药,它就有利湿去浊之效,对于治疗湿浊膏淋颇有良效,它就是萆薢。
萆薢是薯蓣科(与山药同科)植物绵萆薢(福州薯蓣、粉背薯蓣也在《药典》收录中)的干燥根茎,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记载这味中药了,其味苦性平,不过《神农本草经》时代尚未强调萆薢能治膏淋,是后世医家在临床应用中逐渐摸索出来的。
《滇南本草》记载,萆薢能“利膀胱水道,赤白便浊”,《本草纲目》更是进一步指出,萆薢能够“治白浊,茎中痛”。
萆薢归肾、胃两经,善利湿而分清化浊,不只是膏淋白浊,连湿热带下也能调理。不过治疗不同的病证就会配伍不同的中药,若是治疗膏淋,常常与乌药、石菖蒲、益智仁等益肾化浊之品同用,比如治疗膏淋的经典名方萆薢分清饮;若是治疗湿热带下,临床症见白带量多、黏稠、色黄、有异味等症状,就可以和车前子、白术、泽泻等清利湿热之品同用。
那么,在《神农本草经》中,萆薢治的又是什么病呢?那就是“腰背痛”、“风寒湿周痹”“恶疮、热气”,后世医家也在临床中验证了,如明代医家李中梓所言萆薢能治“风寒湿痹,腰背痛,中风不遂”等,又如清代名医叶天士认为萆薢“主腰脊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萆薢还具有祛风湿的功效,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而且萆薢性平,寒湿、湿热痹证都可以用此药,只要是因风湿导致的关节疼痛、筋脉屈伸不利就行。
若是偏于寒湿的,多和附子、牛膝、肉桂等品同用;若是偏于湿热的,多和黄柏、忍冬藤等品共用。又因为萆薢祛湿通络止痛效佳,宋永刚医生还将其用于治疗痛风导致的关节疼痛,临床疗效尚可。
萆薢一般多入煎剂。不过中医学认为,萆薢苦泄伤阴,像它这样的中药对于肾阴亏虚或见滑精之人,使用时还是要慎重一些。另外,据《本草备要》记载,服用含有萆薢中药时,忌喝茶、别吃醋,以免影响药效发挥。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徐长青,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