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张仲景写下一张“补胃方”!治多年老胃炎,造福人间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金匮要略》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文老师想跟你聊聊,张仲景用于治疗老胃病的方子。
我以前在经方研习班学习的时候,听老师讲过这样的案例。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年纪才40岁。别看她岁数不大,但是已经有十年的胃病史了。
当时的表现就是,胃部隐痛,疼起来的时候喜欢用手捂着,或者用热水袋温着,胃里头乱七八糟的,好像是有点饿,但是吃不多,一吃就胀。此外,口干,心烦,睡觉质量也不好。几乎一年四季都是便溏,全身乏力,精神不振,稍微有点怕冷。
看舌脉,是舌淡,脉细弱。
此人做过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怎么办啊?当时患者就说了,把这个病治好,几乎不可能了。她不抱希望。现在,只要能让她的胃舒服一点,不那么乱糟糟的疼,能让自己有点精神,有点力气,就行。
当时,医师给开了一张配伍,但见——
炙黄芪12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枳壳10克,陈皮8克,大枣5枚,生姜2片,饴糖20克。
结果,服药5剂之后,胃脘部疼痛、嘈杂、乱糟糟的感觉减轻了,而且食欲增加。以后,遵此方加减,调整治疗一个多月,诸证悉平。
这里头怎么回事呢?
我告诉你,这里头用到了一张很有名的经方,就是黄芪建中汤。他是张仲景老祖宗,在两千年前,给我们留下的补胃方。
这个黄芪建中汤啊,它源于《金匮要略》。它有一个亲戚,叫做小建中汤。小建中汤比黄芪建中汤,更有名的一点。但是我觉得,就对人的帮助意义来时候,黄芪建中汤一点不比小建中汤差,甚至更有力道。
黄芪建中汤,基本组成就是黄芪15克、桂枝3克、白芍6克、生姜3克、炙甘草2克、大枣12克、饴糖大约10克左右。它其实就是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加了一个黄芪。
它这对啥样的人呢?我的体会就是,胃病日久,中焦气衰,阴阳两虚。
啥意思?就是那种多年不愈的老胃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对胃气造成了严重损伤。胃气受损,则阳气不足。阳气受损,又可以累及阴气。于是就造成一个问题,即阴阳两虚。
咱们看看医案中那个女患者,就知道了。
你看,此人平时全身乏力,精神疲惫,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时常腹胀,便溏,这显然是脾胃气虚,对不对?她胃病10年之久啊,伤到这个程度,不难理解。
再看,此人疼的时候,喜温喜按,平时又比较怕冷畏寒,这是不是阳虚啊?
又看,此人平时口渴、口干、胃内嘈杂,心烦失眠,这是不是阴虚啊?
综上所述,是不是胃病日久,损伤中气,阴阳两虚啊?这个诊断,我们不难理解了。对不对?
那好了,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用黄芪建中汤这样的配伍来应对。我再把方子说一下——
炙黄芪12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枳壳10克,陈皮8克,大枣5枚,生姜2片,饴糖20克。
这里头,黄芪、白术健脾益气。桂枝、生姜通补胃阳。饴糖、白芍、大枣补养胃阴。陈皮和枳实,行气消胀。三组药,三个层次,很分明。
所以我说啊,这个黄芪建中汤加减,是老祖宗张仲景,给老胃病患者的一张补胃方。因为胃病日久,伤及中气,阴阳两虚者,很多见啊。辨证要点,我前面都说了,您可以自己体会,你看看你身边,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诊断出来,几乎都是有多年的慢性胃炎。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参考吧。这是一张补养的方子,按理来说很安全。但是,前提是辨证准确,再行应用。阴虚内热之体,对此要慎用。所以说,非专业读者,要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很多中医人,对经方的应用,不了解,甚至不屑于学习。大家都觉得,那么古老的,看上去有些简陋的方子,能有什么实用价值?放在现代人身上,可行吗?我的观点是,中医老经方,它的产生就源于老百姓自己的实践,它的源头就在民间。它有没有价值,临床效果说了算。而经方治病的效果到底如何,我建议大家多找一些经方医案来阅读。读多了,你就知道了,这东西的确是宝贝,是丢不得的文化瑰宝啊。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