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发炎”是个什么病,为何越“清”越重?
本公众号由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云南中医”进行关注。
肠道是一个被人类严重低估的“超级器官”,它组成了人体三分之二的免疫系统,它能从食物中汲取能量,它还能制造20多种激素,它被医学界成为“人体的第二个大脑”。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重要器官,受到了人类无休止的“糟蹋”,而我们却毫不知情。肠道“发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琳琅满目的“消炎”药物面前,在广告满天飞的时代下,老百姓毫无任何防御力。肠道“发炎”是个什么病?都需要用“消炎药”吗?为何有的病人越“清”越重?今天将由“清道夫”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肠道“发炎”的误区,还您一个清洁干净的肠道环境。肠道“发炎”是什么病肠道“发炎”在医学专著中称为“炎症性肠病(IBD)”,特指一组病因不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两个独立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常见病一般通过电子肠镜检查就能鉴别。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到医院做电子肠镜检查后,诊断报告为慢性结肠炎、结肠炎或直肠炎等,这些疾病若没有相关症状是不用治疗的。但临床上发现大部分患者看到“炎症”就特别焦虑,想用各类“抗生素”和“清火药”消灭炎症。殊不知!过多服用抗生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力降低,把“小病”吃成“大病”;过多服用清火药会导致人体阳气耗损,中焦升降失常,中医认为“无阳则百病从生”。 肠道“发炎”的病因IBD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综合因素导致的肠道病变,包括生活环境、饮食结构、情绪反应、基因和免疫缺陷因素等关系密切。在基因易感人群中,肠黏膜内不受自主控制的免疫反应导致了炎症活动的发生。国际肠道研究机构报道,IBD的发病率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水平呈正相关,该项研究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综合分析认为,跟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当今社会大多数人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和动物脂肪,过量饮用冰镇饮料和啤酒,导致肠道内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所以在行业内被统称为“富贵病”范畴。同时心理学专家把该病纳入到“心身疾病”的范畴,必要时介入心理干预措施,有时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肠道“发炎”的临床表现UC的炎症表现主要开始于直肠,逐渐蔓延至其他部位。累及小肠,应考虑倒灌性回肠炎的可能。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累及部位密切相关。主要表现有大便次数增多、便血、腹痛和里急后重感。严重者,可有全身中毒“三联征”:心跳加速、发热和白细胞增高。CD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从口腔至肛门均可受累,呈结段性改变。病变侵及胃肠壁全层,从黏膜层到浆膜层甚至蔓延至邻近的组织器官。主要分为三类:炎症型、梗阻型和瘘管型。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体重减轻、发热和便血,甚至有肛周脓肿或肛瘘的发生。其实CD和UC临床上,仅仅通过临床表现很难鉴别,还需要配合电子结肠镜、小肠镜、局部组织病检或放射学检查才能区别。肠道“发炎”的治疗方案俗话说:“祸从口入,有什么样的饮食结构,就有什么样的身体素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可能是治疗IBD的最佳治疗方案。专家共识认为,IBD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和治疗带来的近远期并发症。并强调中西医结合是IBD的最佳诊疗方案。西医的治疗有:柳氮磺吡啶(SSZ)和5-氨基水杨酸盐(5-ASA)是一线的药物选择,还有类固醇激素、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制剂。大家所熟知的“抗生素”只是对局限性的病变有效,还存在胃肠道不适的并发症。“清道夫”提醒应该把“抗生素”从神坛上“拉下马”,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中医认为IBD属于“泄泻病”的范畴,病位在肠,与脾、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主要是湿,湿为阴邪,易困脾阳。《医宗必读》有“无湿不成泻”之说。《景岳全书·泄泻》记载:“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治疗时要从八纲辨证,重视辨寒热和辨虚实。并采用“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寒湿内盛证采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湿热伤中证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食滞肠胃证采用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胃虚弱证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肾阳虚衰证采用四神丸加减治疗;肝气乘脾证采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临床上遇到虚实夹杂的病人,就应该考虑寒热并用的药物治疗,提倡使用“半夏泻心汤”系列方剂加减治疗。中医认为:“法无定法,方无定方”,“用药如用兵,药不貹病,尤兵不胜敌”。这也是中医辨证治疗的精髓所在。口诀肠道发炎不可怕,调理生活是关键饮食结构要合理,辛辣刺激少摄入抽烟饮酒是禁忌,放松心情有必要清热泻火不可取,选用药物讲规范柳氮氨基水杨酸,一线药物不能忘合理使用抗生素,全国人民要牢记顽固病情需手术,中西结合效更佳病案分享患者:赵某某,女,32岁,曲靖陆良人。主诉:腹痛伴肛门疼痛2月,再发加重伴腹泻半月余。现病史:患者2月前在当地医院行“诊断性刮宫”后,当天排便时感下腹坠胀疼痛,肛门剧烈疼痛,转院到麒麟区三甲医院“抗生素”输液治疗一周后,配合“吲哚美辛栓”纳肛后,疼痛症状稍好转。之后出现腹泻,粪质稀溏,每日5-6次,伴随下腹胀痛,牵涉肛门疼痛,腰膝酸软。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细。专科检查:直乙肠镜检查示:直肠炎;粪便常规:未见异常。腹部听诊:肠鸣音6次/分钟;触诊:未触及包块,喜温喜按。中医诊断:泄泻病(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肾助阳,健脾化湿,理气止痛。一诊:回阳饮加减。处方:淡附片30g,干姜30g,炙甘草10g,黄芪30g,川芎10g、桂枝20g,白芍20g,炒白术20g,藿香15g,当归尾12g。因患者上班不方便煎药,开颗粒剂口服,每日两次。二诊:患者自诉口服中药一周后,排便已恢复正常,肛门疼痛感自愈,偶有轻微疼痛。口唇颜色稍红,舌苔逐渐消退。伴睡眠欠佳。处方:淡附片40g,干姜30g,炙甘草10g,黄芪30g,川芎12g、桂枝20g,白芍20g,炒白术20g,藿香15g,当归尾12g,桃仁1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三诊:患者口服中药一周后,排便已完全恢复正常。口唇颜色淡红,舌苔薄白,脉沉。予附子理中丸口服善后。按语:中医认为泄泻病的治疗原则是运脾化湿,急性期以湿盛为主,慢性期以脾虚为主。也常有虚实夹杂的情况发生。肾主水为先天,脾主土为后天。治疗上常用温先天肾阳,补后天脾阳,相互之间通过五行理论链接。所以治疗上更应该重视肾阳的温煦推动作用,把握气机升降理论,能更精准的把握治疗时机。本文作者:吴礼龙
云南中医药大学附属曲靖医院(曲靖市中医医院)肛肠盆底中心主治医师,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二级工作站成员。中华便秘医学会副秘书长、云南省肛肠盆底疾病专科联盟秘书长,云南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工作委员会委员。
擅长:顽固性便秘、大便失禁、肠易激综合征、特发性肛门直肠痛、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肠梗阻、盆腔疼痛综合征、坏死性筋膜炎、直肠脱垂、结肠炎、结直肠癌等。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