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味奇妙的中药,张仲景常用它,后世医家却认为它是“虎狼之药”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对这味中药是这样评价的:“此实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故仲景诸方以此为首,实千古之独得者也。”伤寒、阴疟第一要药,医圣张仲景常用它,仲景诸方又以此为首,这是一味什么奇妙的中药呢?在《中药学》教材上,第一味药讲的就是它,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已经猜到了这味药是什么,它正是被很多医家称之为“虎狼之药”的麻黄。
了解或是运用中医药,麻黄这味药是必须要知道的。那么它的性味如何、它的功效如何、主治哪些疾病、配伍如何、用量如何,禁忌呢?这些其实就是我们学会正是使用中医药治病疗病的必要程序,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知道,想要带兵打胜仗,除了对敌人、敌势有充分了解外,还需要对自己的兵力、兵情要熟烂于心,这样才能任意调兵遣将,中医诊病用药也类同于此,病是敌人,医者了解病(敌人)还不够,对药(兵)也应该非常了解才行。
那么我们今天要了解的这个麻黄(兵)又是什么情况呢?
麻黄,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当中,临床中所使用的是它的干燥草质茎。《中国药典》载有麻黄和蜜麻黄两种炮制品,前者为原药材的干燥制品,而后者为定量麻黄练蜜而成。
中药,是医者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所使用的药物,而我们在前面提到过,掌握和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禁忌是我们使用中药必须要知道的内容。
中药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麻黄气温而辛,升也、阳也,故医者张景岳言:“此物清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祛除寒毒,一应瘟疫疟疾。”张景岳对麻黄的功效及性味一言而尽,麻黄是我们临床用以发汗的主药,近代中医大家张锡纯认为:“(麻黄)于全身之脏腑经络,莫不透达,而又以逐发太阳风寒为其主治大纲。”
麻黄性温,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麻黄、官桂不能逐;麻黄不但能走太阳之经,也兼能入太阳之腑,太阳为周身之外廓,外廓为皮毛也,肺也主皮毛,而风寒袭人,不但入太阳,也必兼入手太阴肺经,而致使出现咳嗽微喘之症。而麻黄的功效,《本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诸证及咳逆上气,张锡纯言麻黄以其善搜肺风兼能泻肺定喘,麻黄兼入手太阴肺经而为逐寒搜风的要药;麻黄又为发太阳之汗的要,仲景《伤寒论》治太阳伤寒无汗正是独用麻黄汤。
除此外,为发汗的麻黄,又中空而兼能利小便,张锡纯言,“在经之邪由汗而解,而在腑之邪亦可由小便而解”,麻黄的这一特性,是其他很多中药所不能替代的,既能发汗,又能利小便,使得邪气从汗和小便而出。张仲景《金匮要略》越婢汤治疗风水肿之证,正是以麻黄为主,取麻黄祛风而兼能利小便之效,让病人得汗、利小便而令肿消。
我们看古方中多数使用麻黄入药,基本上都是先将麻黄煮数沸,刮去浮沫,然后再纳入其他中药,古代医家为什么在煎药时要先刮去麻黄的浮沫呢?这是因为麻黄所浮之沫发性很强,而刮去浮沫后,它的这种性质就会归于平和。另外,大家应该也注意到,古方中用到麻黄的时候会提到去节之类的词语,需要指出,麻黄带节发汗力稍弱,而去节的麻黄,它的发汗力则稍强,而麻黄根虽然也是麻黄之品,但这个部位的功效则纯具止汗的功效,所以别看都是麻黄,部位不同,功效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关于麻黄的配伍,与其配伍出现次数比较多的,有化痰止咳平喘药,如杏仁、五味子、半夏、苏子、桔梗等;辛温解表药有桂枝、细辛、生姜;清热药有石膏、连翘、银花、黄芩、桑白皮等。
麻黄的使用剂量,也很值得引起大家的注意,我们知道麻黄有不过钱之说,但大家应不可执死理。实际上麻黄用很少的量就具有发汗的功效了,但由于南北差异的问题,麻黄的用量就出现了大小的区别,比如南方气暖,人的肌肤薄弱,汗就容易出,所以南方有“麻黄不过钱”之说;而北方气候寒冷,人的肌肤强厚,不容易出汗,又因风寒之后,所以麻黄的用量就必须加大才能逼邪外出。因此,用药必须因人、因时、因地而斟酌使用。在现代临床上,麻黄的用量,最少为1g,最多达30g,多数在5-9g之间。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麻黄的用药禁忌,大多医家认为心率偏快、表虚自汗、阴虚盗汗、高血压患者、血热妄行出血等都不适合用麻黄。#百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