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透中药—柴胡/由名字就能记下它的性味功效
牛逼的人无论活着还是死了,都是很牛逼的,所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有这么一味道,用这句诗来形容还是挺恰当的,那就是柴胡。
在古代本草中,柴胡多以茈胡为正名。茈是古柴字,虽然“柴”是从“茈“演变面来的。“茈”有“紫”的意思。《广雅疏证》言:“茈,与紫同。”,因为柴胡茎呈青紫之色,其叶虽肖似竹叶,但其色偏紫。同时柴胡柔软者可以食用,名之“茹草”;干硬者可用以烧火助燃,名之“柴草”,就是一堆木柴,用来烧。“胡”可用以称呼北方与西方的少数民族,而在西域,香料正是必备品。以“胡”命名柴草,便是提示其香气馥郁,大家可以闻下厨房用的胡椒,是不是很香?所以叫柴胡,一是根据颜色(或功用,当柴烧)二是气味来给它取名的。它不但生前是一味非常常用的良药,死后也是烧得一把好火的,从生到死都在为人类做贡献,有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风范。
别名之一 地熏,是指柴胡之气味馥郁。《本草崇原》称:“柴胡春生白,香美可食,香从地出,直上云霄。”柴胡于春天发芽,香气馥郁,闻之使人倾醉。因其扎根于泥土之中,如同自然的熏香一般,芳香怡人,熏陶大地。先民感其醇香,故而名之“地熏”。
2.性味
苦 (1)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尝一下。(2)由名字来记,柴胡,木柴烧胡(焦)了,焦的东西,味道肯定就是苦的了。
辛 无论是口尝柴胡干品,还是柴胡的煎出液,辛味并不明显,这与《本经》记载相符,《本经》谓柴胡苦平。我们知道,具有发散作用的药物多具有辛味,既然将柴胡归为解表药,理论上推断具有辛味就不足为奇。本身没有这味道,硬硬按个给它的,记得数年前有位领导说“我说你行,不行也得行,我说你不行,行也不行”,真是坑爹!
微寒 柴胡采摘于秋季,秋季的北方,天气已经很凉了,中秋之后,逐渐变得寒冷了,于是得出“微寒”。
趋于升浮 药典规定柴胡的入药部位为根部,根部吸收地下营养物质,向上输送,营养全颗柴胡,加上它的质轻,形象比类,可以得出它有升浮的特点。
3.功效
和解退热对于和解一词,比较难理解。如果联系生活实际,可能会容易些,比如某人与某某人有矛盾,这就是不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找第三个人来调解,这就是和解。就人体而言,如果患者机体内的某脏与其他脏腑在功能方面不和谐,这就需要调解,即和解。和解一词,最常用于肝胃不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情绪一旦不佳,就影响到食欲,这叫肝气犯胃。那就需要调理这两个脏腑,既要疏肝,还要和胃,即和解。对于治疗方法而言,在表宜发散,在里须清泻,都与其所处的部位有关。那么位于半表半里的少阳病该如何治疗呢?单纯发散不行,单纯清泻也不行,需要将发散与清泻结合起来应用,这就是和解。单从柴胡的药味来分析,本品具有和解之功,味辛能够发散,味苦能够清泻,辛苦合用,即能和解。
退热 本品芳香性微寒,所以能够解表退热。
疏肝解郁 由柴胡的名字和它的异名可知,本品气味芳香,芳香能够行气活血,起到疏散的作用。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往往肝容易肝郁气滞,这时柴胡的芳香行气活血功能就派上用用场,使肝气行不再郁,即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柴胡主根粗大、坚硬,一看就有股阳刚之气,入药部位的根是向上输送养分的,形象比类,类似是把一股阳刚之气向上升举。
4.临床应用
1.感冒发热,寒热往来,少阳证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功善解表退热,善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热、风寒表证,皆可使用。①治外感风寒,寒邪入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多与葛根、羌活、黄芩等疏散风热或清热药配伍,如柴葛解肌汤;②治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多与黄芩、半夏等药同用,以和解少阳如小柴胡汤。
2.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本品辛行苦泄,性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①治肝气郁滞所致胸胁或少腹胀痛、月经失调、痛经等,多与香附、川芎、白芍同用,如柴胡疏肝散;②治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胁肋作痛,神疲食少,脉弦而虚者,常配当归、白芍、白术等养血健脾药配伍,如逍遥散。
3.子宫脱垂,脱肛 本品能升举阳气,主要用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多与人参、黄芪、升麻等补气升阳药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此外,还具退热截疟作用,又可用治疟疾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