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眩晕,背恶寒,两小腿至脚踝微肿,手足不温,如何治疗?

文 / 美食健康转圈圈
2020-12-20 18:12

眩晕腹痛,患者女性,四十五岁。

初诊: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五日。一周前患感冒。三天来,在清晨起床前,头晕,动则晕更甚;起床后,头不晕。上班工作正常。近二、三个月来,背恶寒,两小腿至脚踝微肿,日暮时较显著。饮食如常。舌质淡,苔薄白,边 有齿印。不渴,手足不温,脉沉缓。患者现无显著表证,头晕、脚肿是真武汤证;背恶寒可用附子汤。于是两方合用∶炮附子12克、白芍9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生姜10克、党参12克。服一剂。

二诊∶三月二十六日。昨天下午服头煎,今晨不感到有显著的头晕,今晨服了二煎药。其余证脉同前。续予原方一剂。

三诊∶三月三十日。服上方两剂后,头晕、脚肿、背恶寒等症均除。昨天下午忽感到少腹痛,似有冷风吹袭少腹的感觉。诊其脉舌同前。乃续服上方两剂。次日,少腹冷痛已除。

按:附子汤本方证之病机为少阴阳虚,寒湿阻滞。督脉循于背,总督诸阳,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虚衰,不能充达全身,故背恶寒,四肢不温。寒湿留着于经脉骨节之间,气 血 运 行不畅,则身体骨节疼痛。

本方为温肾扶阳、健脾除湿之剂。重用附子 并 伍 以 人参,以温补元阳而祛寒邪,苓、术健脾燥湿,芍药和营。

方与真武汤甚相类似。由真武汤去生 姜 加 人 参,白术、附子用量加倍,则为附子汤。真武汤用姜不用参,重在温散水气,本方用参,更倍术附之用量,旨在温补壮元阳。参、苓、术,乃四君子汤主药,为补气之要剂;参、附合用能回阳复脉;参、芍合用可敛阳和营。本方温阳补气和营止痛之力较真武汤为优。

本方证属阴证、寒证、里证、虚证。临床证候为 口中和,背恶寒,手足冷,身体骨节疼痛,头晕心悸,或下利,或浮肿,脉沉细,舌淡白而滑,或淡黑而质滑润,或舌净无苔而水滑,或中间呈黑滑而两边白滑。另外尚可有身热,肢冷, 欲近衣被等真寒假热之象。一般患者多不发热,偶有发热者,若非真寒假热,则必属少阴与三阳合病者。

《千金方》谓本方加桂心、甘草可治湿痹,体痛如折,肉如锥刺刀割。

本方可治虚寒性之神经痛,肌肉痛,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妊娠少腹寒凉隐痛等病症。

白虎加人参汤证亦有"背微恶寒"一症。两者须细辨。白虎加人参汤证是在阳明病。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热盛汗多,气阴大虚之病机时出现"背微恶寒"症;其人当有阳明病脉、舌证候(如大热、大烦、大渴、大脉等),或真热假寒证。本方证则是在少阴病,阳气衰微,阴寒、寒湿阻滞督脉经脉之病机时,出现"背恶寒"一症。能记住阳明病脉证及少阴病脉证,两相对比一下,则鉴别不难。

《伤寒论方运用法--附子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