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你的命根!陈士铎的“壮脾方”,让你消化好,有力气,精神足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辨证录》、《中医治疗学》、《中医诊断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说说,中医如何来补脾。
怎么补脾?方法太多了。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这要说起来,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我现在想和你说的,是清代名医陈士铎的一张方子。
陈士铎,神秘感很强的一位大医。他有一个老师,叫傅青主。这两人之间的师承关系到底是怎样建立的,学术界到今天依然有争论。我们不管这些,只要知道陈士铎是清代了不起的中医,就够了。
陈士铎有一张方子,长成这样——
人参9克,白术9克,炒枣仁9克,远志9克,淮山药9克,茯苓9克,神曲9克,高良姜9克,莱菔子3克,枳壳6克,炒干姜3克,水煎服。
这个配伍能干啥呢?就是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吃多了就胀肚,便溏,浑身没力气,精神头不足。
我初识此方,是在学习中医藏象理论的时候。
那一次,老师给我们讲一个病例。
说有这么一个人,50多岁,男性,家遭不幸,妻子和孩子因为车祸意外离世。他备受打击,自己也跟着病了一场。
康复后,该男子身体状态大不如前,主要表现就是食欲减退,不想吃东西,每次都吃不多,否则就胃胀,消化不良,便溏。由于饮食太少,所以整个人没精神,也没多大力气。整个人啊,老了好几岁。
怎样才能改变现状?
他的亲属就带他看中医。刻诊,见脉细缓,舌淡,中医辨证属脾虚。于是,有人就建议,用了上头我说的那张方子。当时说,这个叫做“生胃进食汤”。
结果,药用一周以后,这个人的胃口逐渐打开了,从前一天能吃两小碗饭,现在一顿就能吃两小碗。
随着食欲的增长,他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逐渐好起来,脸上有了笑容,生活有了起色。
我们老师当时就问咱们,说这张方子,和一般的健养脾胃的方子,有啥不同?
我们仔细看,发现里头有人参、白术、茯苓、山药,取四君子汤的意思,健脾益气。神曲、莱菔子可以消食健胃,增进运化之功;高良姜、枳壳、干姜温中理气。
一切,似乎都很正常。
不过,这里有两味药,不一般。这就是炒枣仁和远志。
这两味药,是养心的。养心血、安神志、开心窍。这养心的药,放在这里,有什么意图呢?
对此,我们老师就给出了解读。
从中医藏象理论角度看,脾胃属土,心属火。火,能生土。心为母脏,脾为子脏。你要是想健脾,增进脾胃之功,那就要照顾到心。虚则补其母。两者在五行关系上,是紧密联系的。
这个事儿,看似不好理解,但生活中有很多例子。最简单的,就是你心情特别好,碰上了喜事儿、开心事儿,会多吃一碗饭。对不对?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啊。心神愉悦,是有利于各个脏腑功能开展的。这里,自然就包括胃的受纳之功,和脾的运化之功。
正因如此,陈士铎的方子里,加入了炒枣仁和远志。目的,就是让患者的情绪得以改善、稳定,从而有利于食欲的恢复、增长。
当然,以上这些,是从中医藏象理论角度去分析的。后来我细学中药学,发现炒枣仁有醒脾困的功效,远志有“去心下膈气”的功效。可知,两味药都有一定的健脾助运之功。
我把对这个方子和体认写出来,供我的读者借鉴、参考。
其实,稍微懂一点中医的人都知道,脾作为后天之本,主一身气血精微的生成和运化,是人体的粮仓、大后方,堪称我们的命根子。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久病、精神压力等多方面的影响,脾气的逐渐衰弱,又不可避免。这就逐渐形成了脾气亏虚的症候,体现为舌淡苔白,脉象细弱或缓弱,伴随食欲不振、饭后腹胀、吃东西特别少、便溏、肢体倦怠、精神头不足、不爱说话等特点。有一些女孩子,或者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以及年老的人,容易这样。
这类人,就应该考虑健脾开胃。陈士铎这个配伍,的确可以给我们一点启迪。
不过,还是那句话,用方的前提是准确辨证。有些人呢,他也不爱吃饭,吃多了也胀肚,也便溏,但是他属于痰湿中阻,或者湿热蕴结于中焦,后者干脆是有食积。这个时候用上头的配伍,就得注意化裁变化了。我个人觉得,脾虚湿盛的,人参就别用了。湿热较盛的,干姜、高良姜就该去掉。总之,不要随便用。非专业人士,必须由专业人士辨证指导。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