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副药退去“新冠病毒”热!请把这个医生的做法转给所有人
新冠疫情愈演愈烈,截止目前,全球确诊人数已经突破了7200万。尤其是美国,平均20多人里就有1人感染,这还只是官方的统计,实际感染人数可能远不止此。
国内疫情同样出现多地、多点反弹,甚至有一些至今源头不明,给当下的疫情防控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一个关键节点上,三甲分享一个成功救治新冠患者的病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和认知上的改变。
抵抗瘟疫中医自古以来多是用全民普适的处方,毕竟病机基本相同。尤其在目前的危局下如何逆转困局呢?西医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在这种情况下我主张基本营养支持治疗为主,而不是过度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因为大剂量的长程使用抗生素要么会引起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感染,要么就会引起真菌感染,问题很多很棘手。
在这种形势下,中医药一定是在主战场,而应首先选择中药抗瘟疫。历史上的成功经验都是中药在瘟疫期间保护了我中华民族繁衍昌盛,这次疫情也不例外。
一个普适方的提出必须结合当下的运气特点,今年疫源地在武汉,疫情特点正如我院仝小林院士所提出来的:武汉的瘟疫偏于寒湿疫情,对于寒湿疫情一定以汗法为先。
如何发汗才是最佳方法?很多人会想到麻桂剂,伤寒的各种处方。但本人首先想到的则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人参败毒散,为何想到了这个处方呢?第一是来源于古人记载,余霖虽然自创了清瘟败毒饮,但他最为推崇的是这个人参败毒散,称此方为治疗瘟疫的第一方。第二就是临床感觉,感谢我们在一线奋战的边主任,他认真仔细地跟我讲了病情,尤其他那句话给我了很大提醒 "病人如百草枯一样,本来还好,慢慢就不行了",这个是寒湿内陷的典型表现。
另外要感谢园,她读了我的文章后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帮助他的邻居,他是住在武昌的一个比较重的"新冠"病人 ,2020年1月22日患者因发热就诊(夫妻同时发病,妻子病情症状较轻),随即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方案是莫西沙星加激素等,胸部CT完全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表现。
治疗前患者舌苔
患者有糖尿病基础疾病,后来情况越来越差,找到我的时候是2月1日,发热9日,退热药用了退,退了又热,体温经常徘徊在38.5℃以上,2月1日最高体温39.1℃,心率101次/分,在吸氧浓度5L/min下指端氧饱和度只有87%(正常人至少在95%以上),自觉腹部发热,一动就咳喘得厉害,夜间有1-2次水样便,起夜4-5次。
根据病情我果断选择了我对此次疫情深思熟虑的处方人参败毒散。方药如下:羌活12g、独活12g、柴胡15g、前胡10g、枳壳10g、桔梗10g、川芎15g、人参15g、茯苓20g、甘草6g、鸡内金20g、海螵蛸20g、薄荷6g、生姜3片,黄芩10g,半夏9g,黄连8g(当地病房没有人参,用了人参叶)。令其频服,3-4次/日。
我预计病人两日左右热势可退,出乎意料的是,半副药下去,病人热退身静。同样给氧条件下,指端氧饱和度可达93%,心率80余次/分。
病人自觉舒适大半,血氧饱和度99,即将出院。本来对于西医来讲已入困局的病人就这样走出来了。当然服用此方后最主要的特点是出汗,自然邪随汗出,剩下的就是慢慢调养收功之势了。
人参败毒散一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正如余霖所言"治瘟第一方"是治疗各种瘟疫的万能方。辨证施治本是中医之本分。但是值此时疫之期,我不禁思考更有效率和经济的做法。在我们这片大地上,瘟疫每逢战乱、饥荒年间总是出现,死伤无数必然是有的,但是历年历代下来,我们发现古方当中有不少治疗时疫的方子,这提示我们一气一戾总有共性,这个病机认准了,那么大多数人此法此方大概率有效。这时候,不需要多么高明的医生,就可以据此稍作加减甚至无需甲减,每每获效,扶佑众生。
此方我做了加减,但是如果作为普适药物,我建议服用:羌活12g、独活12g、柴胡15g、前胡10g、枳壳10g、桔梗10g、川芎15g、人参15g、茯苓20g、甘草6g、鸡内金20g、 海螵蛸20g、薄荷6g、生姜3片(本想给大家介绍成药,但是不知为何大陆无人生产,远水难解近渴)。
如果不幸得了此瘟疫,无需惊慌,年龄大于45岁或者体质虚弱者建议大家尽快服用此方。如果你自信身体比较壮实而且没有气短感觉可以服用荆防败毒散,就是上方去掉人参,加荆芥10g、防风10g。如果你想预防可以根据年龄和体质情况选择自己的处方。
另外,再说说新冠患者的抢救关键点。
通过对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观察和死亡病例的观察,预防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至关重要!肺损伤的部位就是肺泡,病毒诱发“免疫风暴”导致了肺泡结构的破坏,而机械性因素(如咳嗽)会进一步加剧内皮和上皮细胞的破坏,使得促炎因子和有毒介质四散,促使损伤加剧、弥漫开来,病情进一步加重(详见图1);如果这时候,肺泡结构的完整性得到保护,人体自身的修复超过了局部的破坏,那么结构完整的肺泡可以重新吸收进入其中的水分,这就进入了恢复的阶段。此阶段至关重要,可以说是转折点。
我们已经知道新冠肺炎的病程大概是三周:第一周主要表现是以发热、乏力等非特异性流感表现;第二周就进入到肺损伤阶段主要表现为干咳、气短;第三周如果能熬过来就重生,熬不过来就进入危重症,生存几率渺茫了。至此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点已经足够清晰:如何保护肺泡结构的完整性;如何避免肺泡损伤,特别是机械性因素例如咳嗽等持续存在而造成的无法愈合;临床上又如何判断评估这个过程。
避免在感觉尚可的时候去卫生间上厕所,避免早期下床活动(发病后三周内,尽量卧床休息,自我修复,避免早期下地活动,尤其是避免肺损伤恢复早期去卫生间大小便)。
我们对大量的新冠肺炎病人观察发现,很多患者第一周虽然有不适症状,照常生活,但是第二周情况急转直下,指端氧饱和度明显下降,迅速进入到重症、危重症阶段,这时候我们强调,指端氧饱和度一旦在静息状态下<93%,就进入到了重症阶段,这一阶段可以说是病情转归的分水岭,甚至还要将警惕关口更前移一些,在去上厕所、日常活动的时候发现指端氧饱和度无法维持在95%左右,就要注意尽量减少活动。道理非常简单,但是值得重视。
那位半副药退热的患者,就在他病情转归最关键的那个晚上,从厕所回来后,指端氧饱和度最低下降到了58%,提高高流湿化给氧条件到65%的吸氧浓度,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指端氧饱和度才恢复至90%,这个数值是人体安全的最低限。我立刻叮嘱患者不要再下床,床边解决二便问题,给肺泡自我修复的时间,并且有效避免损伤更多肺泡。
因此,病人早期康复运动同理,切不可心急!但是康复性呼吸,即使是在呼吸窘迫(呼吸频率>30次/分)时,也要尽量努力尝试深长缓慢的呼吸。改善肺内部的均一性,保护过度充盈的肺泡是致胜关键。具体的呼吸动力学原理我们不作赘述,有机会详细讲解。
中药内服补气预防肺损伤,外治镇咳应是救治成功关键点。目前,新冠肺炎患者炎症瀑布爆发的早期可以短暂使用激素抑制,加重期使用肝素抗凝,病情严重时早期果断插管上呼吸机,进行保护性通气策略或每天大于12小时的俯卧位通气,是现代医学为此能够做的非常有效的抢救措施。中药同样不仅仅是可以救治轻症患者,在降低危重症转化率,提高抢救成功率上也有重大价值!
首先,发热可以认为是肺损伤的先兆,中药尽早使用,散邪外出,热势下降,就意味着肺损伤启动延缓,程度下降。这是截断病势的关键之举。作为人参败毒散的灵魂之一,“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人参,可以说是成败之核心;从中医理论来讲,人参,气微寒,味甘,归肺经,又可入脾经,如叶天士《本草经解》之说:肺为五脏之长,百脉之宗,司清浊之运化,为一身之橐龠,主生气;人参气寒清肺,清肺则气旺,而五脏俱补矣。新冠肺炎靶器官明确,肺为主要累及脏器。发病初期,发热之时,即要实肺气以安未病之肺,若肺损伤已发生,更需重视人参的保护性作用。很多现代药理研究已经证实,人参可通过影响肺损伤的多个环节发挥保护作用。
如果病人未能及时截断病情进展,进入到氧饱和度下降的阶段,也就是重症期,病人干咳乏力症状尤为突出,每一次的剧烈咳嗽都会加重肺泡的损伤。那么中医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减少肺泡渗出,抑制咳嗽,促进肺泡修复,更多肺泡康复,就意味着更高生存率。这时候需要强调的特殊治疗方法就是外治法。通过中药透皮仪器(最好选择兼具温灸拔罐和透药)导入一些具有镇咳化痰的中药制剂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指导治疗的这名患者由于早期如厕,病变加重,肺泡受损引起剧烈而无法控制的干咳,指端氧饱和度迅速下降,除了提供基本呼吸支持嘱其卧床休息以外,我们迅速采用了中药温散酊外治透皮给药方法TTS(Transdermal Therapy System)见图2,在第一次给药20分钟后病人自觉咳嗽冲动明显减轻,后来又加做了六十分钟。当天就睡了一个安稳觉,没有再出现剧烈咳嗽的情况。
沿用此思路,那位重症患者一直内服中药外用中药透皮,停掉抗生素及激素。于2020年2月20日顺利出院,病程从中医药介入开始大概就是3周左右时间。
一线医生给我最新的反馈消息是患者回家之后洗澡、上厕所之后,最低氧饱和度到84%,在不吸氧的情况下,可以自己恢复至95%,虽然出院时胸部CT显示病变累及近90%肺野,“多发斑片状、条片状、片絮状高密度影,有部分纤维化改变”,但是我相信在中药内服外治护航下,配合肺康复,渗出一定会逐渐吸收,纤维化改变一定可以逆转(这与其他肺纤维化性疾病预后不同),逐渐恢复正常人的生活。
通过这个病人救治过程,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精妙之处,也对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病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中西医会同作战最终成功得逆转了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进程,使患者的生命得到了延续。希望我们团队这个成功救治案例能够给大家在当前形势下,面对救治复杂危重的新冠病人发挥中医西医各自长处,把握好几个重要治疗节点,尽早干预降低危重症的发生,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作者: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熙;来源:中医出版;三甲传真略有修改)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所有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