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医院处方要与药店打通!
国家卫健委发文了!
线上处方要流转出医院了,从复诊开始,还能医保报销。
虽然关于“处方外流”的政策时有发布,人们似乎早已麻木,但这次的与众不同在于发文的主体是国家卫健委。这便给相关行业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思考和想象。
处方外流,线上处方先行近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支持“互联网+”医疗复诊处方流转,探索定点医疗机构外购处方信息与定点零售药店互联互通。
《通知》还进一步明确,坚持线上线下一致,对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实行公平的医保政策,保持待遇水平均衡。
参保人在本统筹地区“互联网+”医疗服务定点医疗机构复诊并开具处方发生的诊察费和药品费,可以按照统筹地区医保规定支付。
各地可从门诊慢特病开始,逐步扩大医保对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医疗服务支付的范围。
结合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探索“互联网+”医疗服务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落实“长期处方”的医保报销政策,对符合规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在线处方药费等实现在线医保结算。
这意味着,一部分线上复诊产生的处方将从医疗机构流转向药店,这对于急切期盼处方外流的药店来讲,无疑是个好消息。
处方外流,医保藩篱已打通近年来,国家一直在试图推动处方流转,但速度却不达预期,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
其一是患者的消费习惯。对于获取药品,患者更信赖医院,认为医院的药品更加齐全、安全。另外,从医院拿药更方便,在医生开过处方后,患者直接就可以到医院药房取药,不用专门再去药店了。
其二是医保问题。目前,国内医保统筹还未大面积向药店放开,仍集中在医疗机构手里,处方流转到药店,患者将享受不到医保报销,这也造成了大部分患者不愿意到药店取药。
不过,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以上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国内一些非发热定点医院的门诊部、诊所先后宣布停诊,再加上各地交通管制措施陆续加强,众多患者无法到医院就医、购药。而在此期间,互联网医疗成为了一种新选择,患者通过各种互联网医疗平台问诊,获取处方,再通过物流配送或自行到药店购买药品。如今,这已经成为公众新的就医购药习惯。
另一方面,得益于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发挥的巨大功用,“互联网+医保支付”也加快了进程。
在疫情最胶着的3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复诊服务可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推动落实“长处方”的医保报销政策,探索推进定点零售药店配药直接结算。
而到了11月,这个在特殊时期颇具“救火”性质的指导意见成为了医保局全力推动的政策。在不久前发布的《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落实“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价格和支付政策,坚持线上线下一致,线上发生的药品费用比照线下医保规定的支付标准和政策支付。同时,支持“互联网+”医疗复诊处方流转。
而在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中,这一点再次得到强调。
这也可以看出,该系列政策的推出,意味着困扰处方外流的主要阻碍——医保支付得以打通,接下来,药店需要关注的,则是如何将这项政策红利最大化。
处方外流,药店比电商更具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传统的线下药店来讲,乘着“互联网+医保”的东风一同而来的,不仅仅只有红利,还有竞争对手——医药电商。
从接连不断的互联网健康利好政策上看,医药电商可能更加获利,但事无绝对,在一些方面,线下药店要更占优势。
例如,在方便快捷以及及时性方面,线下药店更胜一筹。
老百姓大药房董秘冯诗倪日前表示,根据在老百姓大药房门店的数据,85%的顾客需要及时用药,只有15%的顾客是慢病类患者,可以忍受2天左右的配送周期。所以,对于互联网购药,大部分患者能接受的就是半小时送货到家。想要达到这个配送效率,就意味2-3公里范围内需要有门店或仓库,但这么重资产、精细化管理的线下布局不是互联网平台所擅长的。反而实体药店是半小时配送上门O2O最好的承接方。
另外,对于这15%的慢病类患者来讲,冯诗倪还说,从慢病管理服务的维度讲,患者需求并非简单购买一盒药,而是更深层次的健康管理。
除此之外,患者到门店中购药,还能面对面得到执业药师的专业服务,并根据疾病的进程,制定一些个性化的方案。
而在这些方面,目前的医药电商来讲还很难做透。
因此,即便“互联网+医保”的政策不断利好,处方外流不断推进,实体药店凭借线下优势,也能竞争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医法在线:专注医疗法律,传播医患声音,期待您的关注!(投稿(咨询):[email protected]。
医法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