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南京的台湾中医师李哲宇:坚守对传统中医的信仰,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交汇点讯 今年上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成为此次抗击疫情“中国方案”的亮点,并作出了突出贡献。张伯礼院士曾作出“中医药对新型肺炎防治可全程发挥作用”的评价。而另一方面,近些年对传统中医的质疑之声时常出现,相当一部分年轻的医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也更加偏好西医。 但在南京,有这样一位来自台湾的年轻中医师,一边执著坚守着对传统中医的信仰、用精湛的医术解除病人的痛苦,一边用一颗医者仁心赢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他的名字叫李哲宇,也是病患口中那位“暖心”的台湾中医师。
对待医德:认为“医疗应服务于最基层民众”,
曾为上万人义诊
李哲宇出生在台湾的一个中医世家,自幼在诊所里长大,儿时起就对中医药充满着好奇。后来,奶奶用中医手段矫正了李哲宇的O型腿,他于是也萌生出了学习中医的想法。 18年前,身为中医师的舅公曾鼓励尚在读中学的李哲宇:“你想学中医就应该到大陆学习正统的中医,那边的高手太多了。”因为这句指点,李哲宇从台湾来到了大陆,一口气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了本硕博学业。“母校是一所历史积淀非常深厚的中医院校,而南京则是近代中医发生重大转折和复兴的城市,所以我选择来到这里深造和定居。”
求学期间,在导师郭立中教授“学医先学做人”理念的影响下,李哲宇除了平时在医院实习跟诊抄方,周末经常和其他中医一道驱车到外地做义诊。江阴、无锡、江宁、汤山疗养院、镇江等地都留下了李哲宇义诊的足迹。其间,他总共为上万名病人进行过针灸治疗,有时最多一天之内诊治了60多位病人。也是在那时,他养成了一个延续至今的习惯:如果没有桌子,他一律蹲在患者面前为其号脉。
义诊点通常位于偏远的乡村,李哲宇等人有时甚至需要在寺庙里过夜,前来问诊的也大多是生活条件比较落后的村民。有一年冬天,一位五十岁上下的妇女裹着厚厚的衣服前来看病。“她的乳房已经溃烂、发臭,我们初步诊断是乳腺癌破溃,但她自己却以为只是一般的疮疡。”李哲宇用凝重的语气讲道,义诊时他遇到了很多类似的病人,他们生活条件有限、缺乏科学观念,身体有了问题第一选择是“先扛着”,直到抗不下去才会寻医问诊,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那位阿姨来看病时的场景,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义诊中的种种见闻和经历,在初出茅庐的李哲宇心头种下了一个梦想,那就是组建一家医疗慈善机构,带动更多的医者为贫困群体无偿提供医疗服务。“导师一直教导我们:医生不应该在医院里高高在上,而是应该体察最基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俯下身来服务于基层民众。”李哲宇说,“将基础的医疗卫生观念深入地带到整个基层当中去,这是我日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对待传统中医:执著坚守信仰,
相信中医能赢得患者认同
最近,南京市民程先生的右手臂一旦举高就疼痛难忍,脱穿衣物都成了问题。为此,与李哲宇交往多年的他,顶着冬日的寒风专程前来拜访这位年轻的中医师。 诊室内,李哲宇为程先生的双手细细地号脉,并检查了舌苔、眼睑。随后起身站到患者身后,抬起对方的手臂慢慢绕环、询问不同姿势下的感受。程先生称,自己接触过很多中医师,但像李哲宇这样对“望闻问切”等传统中医疗法充满信仰并执着坚持的,已经越来越少了。“现在会精准号脉的中医师越来越少了,我见过某些‘专家’就是在那儿装模作样数脉博。”程先生感慨地说道。
李哲宇对于中医颇有一套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西医大多数情况下医治的是“病”,而中医更多针对的是“症”。“很多情况下,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并没有得哪一种具体的‘病’,但就是感到不舒服。这种情况下就该轮到中医对‘症’施治了。” 随后,李哲宇针对程先生的情况,开出了一剂药方,并为其进行了推拿、针灸和火罐治疗。“推拿和手部针灸的时候是真的痛,但结束之后,我的手臂明显轻巧多了,穿毛衣几乎不费力了。”诊治结束后,程先生不自觉地一连赞叹了好几声“神奇”。
近些年,相当一部分中医师认为单纯坚守中医十分艰难,甚至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有些中医诊所也需要开辟卖西药的窗口才能维持生计。虽然传统中医目前面临着种种困境,但在李哲宇看来,无论是“望闻问切”的方法还是“理法方药”的思维,传统中医的底色是不应该被时代所抛弃的。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西医在诊治微观的、有形的病情有优势,而中医则在进行整体的、无形的辨证施治方面有优势。”李哲宇的看法是,自己会坚持将最纯粹的中医之道传承下去、找到中医和患者的契合点,用疗效换取患者对中医的认同。“作为一名中医从业者我有信心,现在,就是最好的时代。”
对待病人:用仁心和耐心带去温暖,
“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在精湛的传统中医治疗技法之外,李哲宇的仁心与耐心时常令病人和家属感到温暖。翟女士的舅舅是一位98岁高龄的胰腺癌晚期病人,今年年初曾两次接到医院下达的病危通知书。 “当时舅舅已经全身水肿,腹腔里的积液太多以致听诊器都听不见心跳了,处于难以医治的状态。”翟女士每次看到病榻上的老人都有说不出的心疼。后来一家人辗转找到了李哲宇,面对一位将近百岁高龄的孱弱老人,李哲宇十分谨慎,连夜查阅了五六本古方经典,开出了以茯苓、生白术、炮附子等几位药为主的方剂,老人服用过后迅速消肿,在最后的日子里免受了很多痛苦。
“当时李医生半夜里还和我们家属沟通舅舅的病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翟女士说,“后来,我和家人每次找李医生看病,他都会非常细致和耐心地听我们描述病情。对于一些慢性病或疑难病,他还会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好让患者随时与他反馈病情。” 在翟女士看来,李哲宇这些点滴细小的做法,却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病人大老远地跑到医院挂专家号,原本病情就够令人焦虑了,结果个别医生轻描淡写地两三句话就把自己打发了,很令人心寒。”翟女士谈道,“病人很多时候需要从医生那里找到一种精神寄托,像李医生这样耐心聆听和感同身受的关怀,本身就能带给病人希望和温暖。” 仁心、谦卑和同理心,李哲宇将这三者视为一名中医师最应具备的三种素质。“看似是医生在诊治病人,实际上病人也在改变和治愈着医生的心态。”李哲宇谈道,“我不敢奢望自己成为中医大师,但至少成为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如今,34岁的李哲宇已经在南京这个“第二故乡”安了家,和妻子有了一个一岁半的可爱女儿。同时,像程先生和翟女士这样慕名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从南京周边到全省各地,再到安徽、河南和内蒙古等省份,李哲宇的名字正在被患者口口相传。 不过,李哲宇最希望的,还是能够将自己在大陆学到的中医技术和文化带到台湾。他说:“大陆的传统中医技术非常好,台湾人民也非常尊崇中医,身为一名在南京定居的台湾中医师,能够为两岸传统中医的交流、共融贡献一点力量,从而造福两岸的人民,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 交汇点记者 陆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