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精荟》:中药的四气与五味

文 / 小陈讲健康
2020-10-31 09:18

中药之所以能治疗或预防疾病,是因其自身都有偏性。所谓“人得五行之全,物得五行之偏”,以物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此乃用药治病之原理也。

药之偏性大小,既可以代表其“毒性”大小,也可以反应在性味归经上,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一、中药的四气:

中药所谓的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其中温热与寒凉是两种相反的特性,是药性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体现。中药的“寒热温凉”,是根据药物作用人体所产生的反应所得出的结论,同时也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有关。

像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概念一样,中药的四气,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没有对比参照,就无法定义具体的药性。

了解中药的四气,对于治疗疾病有指导意义。《神农本草经》言:“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都是指导其应用的理论。

二、中药的五味:

中药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此外,有的中药还有淡味和涩味,所以中药实际的味道,要多于五种。

中药的每种味道,都有着共同的功效特点,所以在应用中药时,便可利用这种规律。古人之所以能够通过品尝药物,便推测出功效,利用的就是这种规律。

中药五味(七味)的具体功效如下:

1.辛味: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2.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或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润燥。

3.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汗、泄泻、虚喘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等可涩精敛汗,而五倍子则涩肠止泻。

4.涩味:涩味与酸味的作用相似。多用以治疗虚汗、泻泄、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等可涩精,赤石脂则涩肠止泻。

5.苦味: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之意,如大黄可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之意,如杏仁可用于肺气上逆的咳喘;有指清泄之意,如栀子可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常用于湿证,湿证又有寒湿与湿热之分,如温性的苦味药苍术,与寒性的苦味药黄连,功效与用法也自然相同。

除此之外,某些苦味药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都可用于肾阴亏虚而相火亢盛出现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坚阴的意义。

6.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疗瘰疬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如海藻、昆布等可治瘰疬,芒硝则可泻下通便。

7.淡味:有渗湿、利尿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茯苓、猪苓、通草等,皆是淡渗利湿之品。

每种中药都具有四气和五味特性,因此在具体应用时,二者常需综合判断分析。比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根据味的不同,又可分成苦寒与辛寒,其作用也自然有所不同,所以不能把中药的性与味孤立来看待。

知道中药的四气与五味,即有助于了解单味中药的特性,也有助于了解某些药物之间的共性,对于我们学习中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实战笔记20.10.29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