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中: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它

文 / 健康生活小专家
2020-10-27 09:59

编者按:这篇文章为笔者整理的,出自于中医研究院《中医专题讲座》第一集,大概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岳美中老给学生授课时的文稿,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读者当有定见。

很早的一本书了,快被埋没了。

岳美中老中医简介:岳美中(1990-1982),原名岳中秀,号锄云,出生在河北省滦南县小岳各庄的贫苦农民家庭。岳美中,中医学家。一生从事中医医疗和教学工作。较早地提出了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善用经方治大病。于中医老年病学领域,有新的创见。倡办全国中医研究班和研究生班,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高级人才。多次出国从事重要医事活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岳美中

早在两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医学专著《内经》,它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确立了我国医学体系,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分析疾病和治疗疾病。

中医学基本内容,是以阴阳五行来统帅脏腑、经络、病因与病理、诊法、辨证、防治的。

阴阳五行,是在抵制上古鬼神巫祝迷信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并指导着辨证和施治,成为祖国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袓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在战国末期,形成一套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体系。中国古代医学通过科学实践(医疗实践)朴素的唯物地说明人类的生理现象、心理现象、疾病现象,扩大了古代科学的领域,也扩大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哲学阵地。

中国古代医学完全接受了阴阳五行学说,并且通过医学这门科学独特的道路向前发展。 《内经》认为阴阳二气是产生一切的根源。如《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内经》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相互对立的作用的结果。如同篇说:“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又说:“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由于以上的观点,祖国医学在治疗方法上也主张必须与自然规律相结合。如《移精变气论》:“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巳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的结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变化发展的一般原则是人类身体的发展变化的一般原则。中国古代医学从来不把病理现象、生理现象从全部自然现象中割裂开来,因而提供了从自然界中寻找病理的唯物和辨证观点的医疗理论,《内经》 中贯彻了自然规律统一的原则。

《内经》在秦汉之际继承了殷周《易经》的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代表着一切事物中的矛盾双方。所以在人体上没有一处没阴阳。从人体物质结构而言,则阴成形,阳化气,体为阴,用为阳,血为阴,气为阳;以脏腑形态而言:则脏为明,腑为阳;以功能表现而言,则静为阴,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以位置而言,则下(股、足) 为阴,上(头、胸)为阳,腹为阴,背为阳,里为阴,表为阳,肢体的隐蔽部位为阴,肢体的显露部位为阳。视此,阴阳在空间上无处不在,在时间上无刻不有,总的说无所不包。 所以《阴阳离合论》说:“广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就是说阴阳之数,虽不可穷极,然而在每对阴阳里,却是按着它所特有的本质及特殊的矛盾性运动着,而表现出与别的有区别的物质形态和功能。物质与功能的关系,阴质是代表物质的,它主静,主沉降,阳气是代表功能的,它主动,主升发, 它们完全处于相对立的方向而运动着。阳亢则消耗真阴,阴盛则阳失所用,这是互相对立斗争的表现。但是功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阴质也就无从产生阳气,所以祖国运学特别指出来:“阳以阴为基,无阴则阳无以生”,而物质又是有待功能来推动的,没有阳气也就无以运化阴质,无阳则阴无以化。所以《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又说明了两者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祖国医学已经自发地认识到功能是依賴物质而存在的,所以一再强调阴为基、为守,而阳则为统、为使。这就是说认识到物质是第一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哲学上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意识的根源,客观存在是主观认识的基础,主观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阴阳学说,对这点没有回答。 但从《内经》所记载的对于宇宙及生命现象的认识与解释来看,它的主导思想是坚持唯物观点的。它明确地说,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如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又如“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这些说明世界是由许多极其微小物质组成的,决不是神所创造的。当然,应该说明古人对于物质的概念只是指具体事物及其构造而言,是自发的,也是直观的。它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而不是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的性质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具有种种缺陷,例如,由于缺乏近代科学作为基础,它所使用的概念、范畴如“元气”等等,就带着主观臆测的特征,而没有严格的科学规定。它所讲的自然规律和各种现象,具有直观的性质,缺乏近代科学的论证。

阴阳在医学上的应用

阴阳二者之间有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即阴阳互根的关系。这个关系,亦即阴阳两方而对立而又统一的表现。由于人的生理活动是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 变化着,刹那刹那,顿生顿灭;刹那剎那,顿灭顿生。新陈代谢,是宇宙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祖国医学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必须保持阴阳动态相对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否则非病即死,但阴阳是互相斗争的,斗争是绝对的,阴阳的平衡只能是相对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说明如果阴阳失调,任何一个方面偏胜,必然影响到对方,这就是病象,甚而至于是死征。可见阴阳相对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而阴阳失调则是导致疾病、死亡的根本原因。但是,这个平衡又应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基础上来寻求的相对平衡,即能动的平衡,所以调和阴阳使之恢复相对平衡,就是中医治疗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

审别阴阳是诊断上辨证的方法

阴阳二字,可用来代表说明疾病的性质。从临床上所呈现的症状中,可以辨别出疾病的阴阳属性。如阳性是轻清升发主动的,阴性是重浊沉降主静的,以这个相对原则作为依据,所谓阳症,就是急性、进行性、机能亢进性的疾患; 在临床上表现为高热、烦躁、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涩痛等;所谓阴症,就是慢性、退行性、机能衰减性疾患,在临床上的表现为畏冷、手足厥逆、下利清谷、小便不禁、健忘等,这些阴阳属性的症状无论在机能上病理上的表现,都是相对的两方面,从它一系列的矛盾现象中去认识疾病, 就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再就人的体质来说,体力健壮,精神旺盛,能耐寒暑,劳动不易疲乏等的为阳,反之,体力衰弱,精神萎靡,不耐寒暑,劳动易感疲乏的为明。在疾病当中,抵抗力强的,治愈机转旺盛的为阳,抵抗力弱的,治愈机转迟微的为阴。总上所举,是以阴阳相对的原则来说明病的机转的。任何错综复杂的病情,同样不能脱离阴阳这一纲领。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寒热夹杂,在阴阳方面虽似混淆难辨,但若能深刻观察,细加分析,是可以识别哪些是假象,哪些是真象,哪些是阳多阴少,哪些是阳少阴多,从现象透到本质,都是有迹象可寻的,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来的。所以审别阴阳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

审别阴阳是临床的论治方法

治疗疾病,须从审别阴阳着眼,以辨明疾患的性质、疾病所在、机能强弱、邪正胜负等经过临床观察分析,归纳起来,然后订出施治法则。如阳热的病,治以阴寒的药,阴寒的病,治以阳热的药,使其阴阳调和,不致偏胜为害。若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面造成阳亢,则必须补其阴液的一面,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若阳气不足,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则必须补其阳气的一面,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则可以分别得到制化的转归。若遇到寒热往来和寒热胜负的肝胆病,脾胃不和的消化器病,必须以寒热混合为剂, 以和解寒热,调理脾胃,使阴阳协调,消除病态,如小柴胡汤、乌梅丸与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等,都是寒热并用之剂,可供参悟调和阴阳的道理。

当疾病过程中,由于正邪相争,出现了临床症状,一般治疗,以扶正袪邪为基本原则。但是症状变化多端,在某种情况下,采用“急则治其标,绂则治其本”的方法,也要以审别阴阳为依据,《内经》说:“诊病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阴阳的作用,不仅在临床诊断治疗上要注意审别,面且在用药方面也不能例外,以药物的性能来审别,凡属酸苦味道的、会涌泄的,为阴药;凡属辛甘味道的,会发散的,为阳药。也就象现在所称有兴奋性的,叫作阳药;能镇静、解热,有抑制性的,叫作阴药。

总的看,从《内经》里体会到,通过慎密地观察,多次的实践,把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提高到理论原则,再根据理论又推动实践。中国古代医学,就是这样反复实践反复认识形成起来的。

后来历代的发展,都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前进的,如后汉张机著《伤寒》《金匮》, 在阴阳基础上分别辨病、辨证进行施治,标示出临床治疗大法。但一直到中古停滞不前。金元四家中朱彥修认为人体“阴常不足”,主张滋阴治法,明末张介宾认为人体“阳非有余”,主张温阳治法,都是在社会医风有所偏倚下,欲矫正时弊,有谓面发的理论,难免偏见,非人体阴阳正常规律,不能视为普遍性的诊断治疗的准则。清代叶、吴、王在伤寒外提出温热,扩展了辨证论治的阵地,但也未能脱掉直观臆测的理论,在现代应当纳入科学以提高它。

阴阳学说,固然是中国医学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但也必须承认它在唯物辨证法还不可能发展到完善的地步,是具有一般古代辨证法所共有历史的弱点。

阴阳学说有些主观的牵强附会,甚至夹杂着神秘主义的因素,把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 互相比附。如《阴阳应象大论》: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又“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等等,这些缺点是历史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这篇只谈了阴阳,没有谈五行,五行学说也贯穿在《内经》各篇中,在当时古代医学中,是以物质为基础,反对鬼神巫祝的迷信,起到积极的作用,一直在中医中支配着大部分医学,我们应当讨论它。但在今天分析五行学说中的生克关系,看似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但它是循环的,不是发展的;是调和的,不是斗争的;有唯物论的因素,但基本是唯心的,有辩证法的因素,但基本是形而上学。

现仅对于时令和方位的规定,谈谈我的看法。昔时时令、方位的五行学说,基本上是以东京(洛阳)、西京(长安)为标准的。古人认为东京居华夏之中,命名为中州,在春季以东风为多,气候温和,草木开始萌芽生长。这种情况,若在北塞边疆,则还是天降繁霜,地凝白卤;而在长江以南,则早已杂花生树,群鸾乱飞了。若再到四季如春的云南,则长年草木畅茂,更难说草木取次竞年时了。因塞北春到迟,江南春来早。在黄河流域纬度线上的时令方位,影响到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可以把时序中的春,气候中的风, 方位中的东,五行中的木,发育过程中的生……等等,都可以比附得上。倘异地则不然。 在洛阳之北,温度递减;洛阳之南,温度递增,不能以五行学说来一律推演,这是不待辩论而知五行学说中的时令方位有它的地域性、局限性的,不能视为普追的规律性。

中医理论是旧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我们面对古代遗留下来的东西,要了解它,继承它,但不能因循守旧,泥古不化。祖国医学的唯物论思想是朴素的、自发的,所以应当在革新的前提下继承,批判地接受,并加以现代科学的提高。这是一方面。古人观察自然現象的时候,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体人事。最先注意到的是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昼夜的不同,四时的各异,日的出人,月的晦明,以及风寒暑湿的推移,飞潜动植的生灭,生老病死的代谢等等,形成最初的概念是,整个世界是运动的、变化的,各种现象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这是一种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符合世界发展的规律。这是中医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我们必须要很好地研究它,决不可等闲视之。由于古人限于时代,对古人这些臆测的、理想的取象比类的东西,要革新它,提高它,使之纳于科学轨范。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如气或精气学说,阴阳学说,都以天人相应思想为基础,而且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它的观察和研究方法也没有进步到对人体的解剖和分析,因此,还是把人体当做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观察,也就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中观察,所以它得到的观点也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产和消失的观点,仍然是朴素的自发的辩证法观点,这就是中医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