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脉,救了中国人,却为何被中国人耻笑?一个中医人的思考

文 / 健康快报社1
2020-10-23 12:14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脉理求真》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 我想跟你聊聊号脉的事儿。

我觉得,号脉,作为中医的传统诊断手段,对中国人来说,是有功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繁衍生息到今天,和中医号脉分不开。三指之下,方寸之间,中医凭此遣方用药,救了不知多少人。这里头,很可能包含了你我的祖先。

号脉,到底对中医治病有什么意义?

对此,我想给你说个医案。这个医案的主人公,是我国当代中医方剂学研究领域的旗帜性人物,连建伟老师。

连师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主任委员。

有一回,连师接待一个女患者,年74岁。主要症状,就是耳鸣、尿频、夜梦多。这个患者走了不少地方,看了不少中医,效果一般。

来找连师之后,连师见其舌苔薄腻,于是细查脉象。

结果,这一诊脉,就花了好长时间。到最后,患者有些不耐烦了:别的中医都那么快,你咋这么慢啊?

连师不为所动,继续认真诊脉。最后诊得脉象,是右关虚大,左关虚弦。

什么意思啊?这个两手的脉啊,左右两边代表的意义不一样。

简单理解,左侧寸关尺,分对应的是人的心、肝胆、左肾。右侧寸关尺,分别对应的是人的肺、脾胃、右肾(肾阳)。所谓右关虚大,左关虚弦,就是说, 这个人的脾胃之脉,虚而大。肝脉,虚而弦。

那么,虚大和虚弦,又代表什么呢?对此,《脉理求真》当中有一段精彩论述。我复述一下:

虚为气血空虚之候。故浮而虚者为气衰,沉而虚者为火微,虚而迟者为虚寒,虚而数者为水缺,虚而涩者为血亏,虚而弦者为土衰木盛,……虚而大者为气虚不敛。

发现没,上文中的患者,脾胃之脉虚大,说明气虚不敛。就是说,气太虚弱了,收敛不住,所以脉象偏大。肝胆之脉虚弦,说明由于脾土之气太弱了,肝木之气因此而上逆。就好像土太薄了,根本稳不住肝木。

所以说,两边的脉象,都在提示我们,问题出在脾虚气弱上头。

如此分析,一切都顺理成章了。老人家耳鸣,乃是脾虚,气血不能上濡耳目。尿频,乃是脾胃气虚,收摄失常。夜梦多,乃是肝木之气摇曳,肝魂不安。

嗯,思路出来了,这就是要补益脾气,柔其肝木啊。

于是,连师给开了一张配伍。方见——

太子参25克,生黄芪25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5克,炒陈皮6克,炒当归10克,升麻6克,柴胡5克,炒白芍15克,茯苓15克,制半夏10克,秫米20克(包),丹参20克。一共是14剂。

结果,这个配伍,患者连服40多剂,诸证悉平,中间略有加减。

如果你对我之前所述的内容理解了,这个配伍你就看懂了。这里头,太子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这都是健脾益气的。配合柴胡升麻,这就有了补中益气汤的意思。补中益气汤,就是健脾益气,升举清阳之气的。

同时呢,你再看,其中柴胡、白芍、茯苓、当归这些配合在一起,使得全方又有了逍遥散的意图。逍遥散,就是调和肝脾的,化解肝郁脾虚之候。你不是土虚木盛吗?这就用了柔肝健脾的配伍。

在这个基础上,增加半夏和秫米健脾和胃,助眠安神。丹参一味,安神活血。这就是基本意图。

总之啊,这里头就是健脾益气,调和肝脾,和胃安神。

其实,这个医案到不是很难理解。关键是,我们得清楚,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脉诊所起的作用。

可以说,如果不从脉象入手,得知患者的基本身体状况,治疗是无从下手的。连师之所以一方中的,原因就是他准确掌握了患者的脉象,了解了基本的病因病机。

你说,诊脉重要不重要啊?

但是,这么管用的号脉,如今却成为不少国人,尤其是反中医人士,用来攻击中医、耻笑中医的借口。人家的论据非常充分:如今有几个中医会号脉?懂号脉的,又有几个肯花时间来诊脉?既然如此,号脉不是装模作样,又是什么?

存在即合理。这样的想法出现了,必然有其原因。

而原因,正如人家所讲,就是现在装模作样来诊脉的中医人,太多了。

曾几何时,有一位中医同道跟我讲:现在做中医不易啊!除了要盈利,还得会装样子。门诊里,说话声音不能大,不能快,诊脉的时间要长,要皱眉头,要微微闭眼……这样才像啊……

听完,我心里很不舒服。为什么诊脉也成了装模作样里头的内容?难道,中医诊脉不应该是仔细、严谨的吗?如果每一个中医人,都把诊脉当成一场戏来演,演给自己,演给病人,那大家怀疑中医、质疑中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么?

所以我说,诊脉之于中国人,是有功的。它对于中医的价值,是难以言表的。但是,之所以有人不理解它,甚至嘲笑它,除了我们的正面宣传太少以外,更因为装模作样诊脉的中医人,太多了!问题,还是出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既然如此,我希望大家都能醒一醒,用心学习脉理,用心感受诊脉在中医诊疗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为中医正名,说到底,还得靠中医人自己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