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调和的重要性!学点中医学知识对自己多少有限好处!
人有两套生命系统,一套是藏象生命体,一套是解剖生命体。
这两个东西构成了我们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共生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解剖系统的运作必然会涉及到藏象系统;同样,藏象系统的运作也必然涉及解剖系统的。所以,中医才用了阴阳这个词来描述这种共生关系。但是,这个结论对不对,你得回到中医里面,看看我们这个结论究竟符合不符合《黄帝内经》的一些内容。读过几遍《黄帝内经》以后,我个人就发现,如果站在共生体的角度,再来看阴阳,那就是一目了然。而且,再没有一个词比阴阳这个词更加准确。
阳,指的就是藏象生命体;阴,指的就是解剖生命体。在中医里,凡是与藏象生命体相关的内容,都可以称之为阳。而凡是与解剖生命体相关的内容,都可以称之为阴。按照这个线索,再来看看《黄帝内经》里的那个阴阳,似乎可以把它变得有条有理。
第一个,《黄帝内经》用阴阳来划分生命的结构。我们刚才说了,两套生命系统最大的特征,一个是有形,一个是无形。《黄帝内经》中有形可证的解剖生理,称之为阴。《阴阳印象大论》里头就明确的告诉我们,阴成形,指的就是有形的解剖系统。《内径》里讲无形无证的藏象生命体,称之为阳。《阴阳印象大论》里就说“阳化气”,指的就是藏象生命体与气有关;而解剖形体只跟阴有关。这个划分其实是一目了然的了,仔细的去读一读,都可以明白这其中的分别。人体就是一个共生体,阴阳结合方为人,阴阳分离一般指的就是死人了。而我们要想描述这种共生的现象,去想一想用什么词最好?其实你找来找去,再也找不到比阴阳更贴切的一个词。所以《保命全形论》里就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你一听真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二个,《黄帝内经》用阴阳来划分不同的能量来源。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能量需求,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其实都是以碳作为其生命来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碳转化为自己的能量,草食动物又将植物中的碳进一步转换为自己的能量,而肉食动物则再一次把草食性动物的碳转换为自己的能量。从能量的来源上来说,我们的解剖形体,它的基础能源也来自碳。我们是一个杂食性动物,可以把植物、动物中的碳转换成自己的能量;在中医里,用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来表示,这个词叫“味”。所以《生气通天论》里就明确的讲,“阴之所生,本在五味”。它说的就是解剖形体的长成,最终要依赖的就是这些碳的能量。在《六节藏象论》里头呢,那就说得更明白了,“地食人于五味”。这里的地我们可以将它扩大理解为地球,地球用五味(就是所有的饮食)来供养人类;其实指的还是碳能量的转化。《阴阳印象大论》里头更直白的说,“阴为味,味归形”。
而在整个中医里,藏象生命所需求的能量与肉体截然不同!它需要的是宇宙之精,这种能量呢,我们之间也讲过,它不产生于地球环境,甚至不产生于太阳系。这些能量,在中医里用了一个词来表示,叫“气”。所以《阴阳印象大论》里就说“阳为气,气归精”。在《六节藏象论》里头更明确的说,“天食人于五气”。如此说来呢,《黄帝内经》许多词的背后其实都是阴阳。再进一步说,它都是人的两套生命系统。例如上面讲到的“气味”一词,气为阳,味为阴,如果搞不懂,你就会觉得这就是一个意思。照此理解下去,一定是错误的。再比如说气血一词,气为阳,血为阴,背后指的也是两套生命系统。气虚一般是藏象生命体出了问题,血虚一般解剖形体出了问题。
黄帝内经曰:经络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可简述如下: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气”,气就是不断运动着的物质。气分阴阳;动者为阳,静者为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化生六气(风热火湿燥寒)和五行(木火土金水,即五运),五方(东南西北中)就位,四季(春夏秋冬)成序。而人是天地合气所生,为万物之灵。
人的生理活动,必须与天地相应,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相互平衡,才能保持健康,否则就会发生疾病。人体有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是由五行来定性的(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张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