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了个方子,却没有一味止汗药,患者不用,用完了才知道效果好
接诊了以为自汗20年的患者,我开了个方子,里面却没有一味止汗药,患者死活不用,用完了才知道效果好
前段时间接诊了一个自汗的患者,他说,“我自汗有20年了,每天衣服都湿的透透的,现在我连远门都不敢出,只要出门,都得带上好几件内衣才行。”
我摸他的皮肤,有点湿冷,然后看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说,“你这是肺脾气虚,卫阳不足,我开个方,没问题的。”
方:制附片,干姜,太子参,炒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夜交藤,苍术,陈皮,厚朴,防风。
患者拿到方子一看,说,“你这方子绝对不行。”
我说,“为啥不行?”
他说,“你这里面有糯稻根,我以前也看了很多名医,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要方子里面有糯稻根,我的自汗就会加重。”
我心想,“还有这怪现象?”
这时候我脑海里浮现了一句古话,“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毋耗气,精一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我想虽古人说“无汗不发汗”,但也可以引申为“见汗休止汗”,治汗不在敛汗,其中的关键在于切中病因病机。
于是我改方:荆芥,防风,党参,茯苓,川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黄芩,黄连,藿香,郁金,炙甘草。
患者一看,“我这看中医看了20年了,也算略知一二了,你这里面没有一味止汗药,能行吗?”
我说,“你之前用了那么多益气、养阴、温阳、补脾、补肺、敛汗的药,不是没有作用吗?那说明那些思路都是错的,既然如此,为何不试试我的方子。”
两个月之后,患者找到我说,“大夫,刚开始我犹豫了大概一个月,才抱着试试的态度,去抓了2付,结果2付吃完,自汗顿减,然后我又抓了几副,吃完到现在自汗也没有复发。”
这个方子为什么没有一味止汗药,却能治疗自汗?
我第一次因为看患者纳差、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沉细等,想着从虚从湿论治,用温阳化湿、益气止汗法就可以治疗,但是这其实和益气养阴止汗,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即使不是重蹈覆辙,亦是再落窠臼。
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之,用荆防败毒散开宣腠理,再加黄芩、黄连、藿香、郁金,解湿热之郁,20年的自汗2剂顿减。
虽然没有一味止汗药,虽然没有对症,但是中医治病,全在于对证,不在于对症。对症而不对证,枉用止汗药而汗不止;对证而不对症,反其道而行之,却随手而瘥。
最后,看到很多人在说,现在的中医都不会看病了吗?
我个人的观点是,这种情况有但是不能代表所有中医。初出茅庐的年轻中医,只是经过了课本知识的学习,但是课本里面的病人,都是很典型的,但是实际上,门诊里面并没有几个患者,能像课本里面那么的典型,一方面拘泥于课本,一方面患者的情况更加的复杂。
另外呢,年轻中医的实践机会太少了,积累经验的过程太长了,那么如何弥补这个缺陷呢?
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多读书,像一些名医的医案,多读多想,想不通的地方,就记下来,问别人,不要顾及面子,问的多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虽然这样没有临床积累经验来的快,但是蚊子腿也是肉,只要每天都在进步,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