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胀,可能是缺阳气!一张方子,巧治胃胀,阳气足了,胃才舒服

文 / 天津圣安精神心理健康
2020-10-11 09:51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名医类案》、《扫叶庄医案》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我常常在我的文章里,论及阳气的重要性。

有些人觉得是老调重弹,没有新意。

但是在我这样一个中医人看来,这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事情。

因为在我们国家的亚健康人群里头,阳虚,是大家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现在,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和老师在农村做医疗支援工作的时候,有一回,碰上一个中年农妇。

这个人啊,特别有意思。

最初啊,她是端午节吃粽子,吃了不少。结果呢,吃完以后有点胃胀,吞酸,嗳气。她琢磨着,可能是食积了。于是,她自己用了一个土办法来治。

什么呢?就是用大黄和泥鳅鱼来治。这也不知道是听谁说的,反正是用了。

结果,用完之后,坏了!拉稀三天,整个人都拉瘦了。而且,胃部开始胀满,隐痛,饮食减少,什么都吃不下去。有时候,为了缓解,她就把砖头烧热了,然后用布给包上,外部熨烫。这也不知道是听谁说的。但是,这法子还真灵,能缓解一下。

但是,总这样不是办法啊。眼看着身体越来越瘦,胃胀难以消除,她决定找我老师试试。

刻诊,见患者语声低微、面色无华、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脉象细弱。

把所有这些信息都采集到,我老师就问我的意见。

当时我就说,这是阳虚痞满。用附片干姜温一下,党参和白术补一下,然后用木香陈皮再通一下。最初是因为吃东西导致的,所以用点麦芽啥的助消化。

我这话说出来,我老师看我的眼睛的就发光了。他连连点头说:“行行,按你说的办”。于是,他提笔写道:

制附片、干姜各9克,党参、炒白术各12克,木香、陈皮、厚朴花、大腹皮各6克,炒谷芽、炒麦芽各18克,炙甘草3克。连服3剂之后,腹胀大大缓解,四肢温热了。再用2剂,诸证悉平。

事后,该女子对我老师千恩万谢。我老师却笑着用手指头指着我说:“功劳记在他身上!我是按照他的意思开方啊”。一席话,说得我不好意思了。

我给你说说其中的道理。

在很多人眼里,胃胀,就是吃多了。有不少人问我,文老师,我胃胀痛,但是啥也没吃啊?怎么回事啊?我就奇了怪了——谁说的胃胀一定是因为吃多了呢?

我跟你讲,我们的胃,主通降。胃因为种种异常,导致通降之性失常,我们就会胃胀。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吃多了,食积,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的,比如胃阳不足,胃阴不足,都会影响胃的通降之性。因此,它们都会导致胃胀。

其中,阳虚导致的胃胀,不容忽视。这一点,古代医家都论述过。《扫叶庄医案》里就说:“阳气不流畅,脘中痞满嗳气”。《名医类案》也说:“阳主运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阳气不能运化精微,聚而不散,故为满”。


就上文这个女患者来说,很显然,就属于脾胃之阳受损导致的。脉细弱,舌质淡,苔薄白,四肢欠温,面色无华,语音低微,形体略瘦,这些很显然,都是脾胃阳虚的写照啊。怎么引起的?除了先天体质等因素外,她用大黄和泥鳅来治病,可能是导火索。大黄那东西性苦寒,你自己吃那个干嘛啊?

这时候怎么办?中医的思维,就是要温阳、补气、行气、和胃。你不是阳虚吗?于是用制附片和干姜来温阳。阳虚由气虚发展而来,所以还得补气,于是用白术和党参。补进去的东西,不要过于壅滞,所以得行气,用陈皮、木香、厚朴花、大腹皮。这些都做完了,咱们提高一下脾胃的运化之能,以免下次再犯,也有助于对药性的吸收,所以用炒谷芽、炒麦芽、炙甘草。

你看,这就是全部思路。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参考借鉴。

前文,我说了,很多人问我:“文老师,我怎么就容易胀肚呢?我什么也没吃啊”!仔细一打听,可不是嘛!人家从来都节食,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就算是吃了,也不应时,饥饱不均。再一摸,小手冰凉,小肚子不温乎,腹胀的地方摸上去,软软的。大便可能也不规律。这是咋回事儿啊?脾胃阳虚啊。这时候我就告诉她,干姜、白术、陈皮、炒麦芽,四味药各6克,反复泡水代茶饮,就能缓解。思路,就是我上头写过的这些。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中配伍,我希望您能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请记住一句话——胃,主通降。阳气足,胃气通,人才能舒服。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