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清虚热药,可以为你解决虚热症状,甚至也可以解决实热烦恼!
清虚热药是以清虚热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阴虚内热证的药物。其药性寒凉,主入肝肾经。
以清退虚热为主要作用,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虚烦不眠、遗精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以及热病后期,余热未清,阴液已伤所导致的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绛,脉细数等。
因其重在清退虚热以治标,宜与滋阴药配伍,以标本兼治。若治热病后期的阴虚内热证,还应配伍清热凉血、解毒之品,以清除余邪。主要有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连几味药物。
这类药物使用要求严格,需要见到虚热。实际上,这类药物,大部分不仅在虚热时可以用,实热时也可以用。
1、什么是虚热:
虚热,阴虚阳亢,阳气相对有余形成的热,和阳气绝对有余的实热一样,都是阳气有余。二者的主症表现不同,但首先不同的是二者出现的全身状态不同,现在定义的虚热的全身状态为阴虚、是阴液的不足。
当然,古代的虚热最早指气虚的热、血虚的热,到现在定义在阴虚前提下的热。实证发热的前提是全身气血充足,正气足够,所以才会邪正交争剧烈。
虚热主要发生于两种情况或情景,一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损伤阴液,如肺结核、甲亢、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可以见到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虚热,属于虚证
舌苔应当苔薄不腻之类,更准确说是舌红少苔、舌光无苔。
实热,属于实证,典型舌象是舌红、苔黄厚腻。
虚热:体温不高,骨蒸潮热、自觉发热,或者五心烦热。
实热:热盛导致气血水壅盛,有伴有水湿停聚,苦寒相合,既可以清热、也可以燥湿。
但是,虚热,全身的阴液已经受损。一方面,味苦会加重阴液的损伤。另一方面,阴液虚、阳气也会化生不足。阴阳互根与消长是同时存在的。过于寒凉、损伤阳气,也不利于虚热的恢复。这是治疗虚热主要的风险。
清虚热药可以清实热,且清热而不伤阴。下边具体来看一下清虚热药。
1、青蒿=清暑热、湿热,治疗疟疾,因为清热利湿而不伤阴,所以能够清虚热。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国各地均产。夏季采收。
【处方用名】青蒿。
【主要药性】苦、辛,寒。归肝、胆经。
【基本功效】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
【临床应用】:
(1)阴虚发热
本品苦寒清热,辛香透散,长于清透阴分伏热而退虚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阴液已伤,邪热未尽,深伏阴分之夜热早凉,热退无汗。常与鳖甲、知母、丹皮等药同用,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又能清虚热,退骨蒸,以“治骨蒸劳热为最”(《本草图经》)。适用于肝肾阴虚,骨蒸潮热,或低热日久不退。常与银柴胡、胡黄连、知母等同用,如清骨散(《证治准绳》)。
(2)暑热证
本品辛香而散,苦寒清热,“尤能泄暑热之火”(《本草新编》)。适用于夏令外感暑热,发热烦渴,头痛、胸闷无汗等,常与藿香、香薷、野菊花等同用,如香菊感冒颗粒(《部颁标准》)。
(3)疟疾寒热
本品主入肝胆经,有较好的退热与截疟之功。能缓解疟疾发作时的寒战壮热,为治疟疾寒热之要药。可用大量鲜品捣汁服用,或与草果、黄芩、柴胡等同用。若治湿热郁遏少阳,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者,可与黄芩、滑石、半夏等药同用,如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
(4)湿热黄疸
本品“苦寒清热,而又含芳香清冽之气,故能醒脾胃而理湿热”(《本草正义》)。可用于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等。
【临证备要】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典型案例】青蒿治疟疾案。某中年妇女,形体瘦弱,向有头晕作痛、心悸耳鸣等证。秋初病疟,先寒后热,已有一周,口渴呕恶,舌苔黄,脉细弦而滑。前医用小柴胡汤加减,疟疾不已,头晕头痛更甚。即将原方中柴胡一味改为青蒿,投剂即瘥(《金寿山医论选集》)。
2、白薇=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解表热,也可以清虚热。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萝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根及根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春、秋二季采挖。
【处方用名】白薇、炒白薇
【主要药性】苦、咸,寒。归胃、肝、肾经
【基本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临床应用】
(1)阴虚发热,产后发热
本品苦寒,入血分。“于清热之中,已隐隐含有养阴性质”(《本草正义》)。既清实热,又退虚热,尤以退虚热见长。适用于热病后期,阴液未复而余热未清,夜热早凉,或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常与青蒿、知母、生地等配伍。治产后血虚发热,低热不退等,可与当归、人参、甘草同用,如白薇汤(《全生指迷方》)。
(2)热淋、血淋
本品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利尿通淋。适用于膀胱湿热蕴结所致的热淋、血淋,小便涩痛。常与滑石、小蓟、白茅根等同用。
(3)疮痈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本品能解毒疗疮,消肿散结。治血热毒盛的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常与天花粉、赤芍、甘草等同用,如白薇散(《证治准绳》);若治咽喉红肿疼痛,常与金银花、桔梗等同用。
此外,本品益阴除热,无伤阴留邪之弊。尚可用于阴虚外感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燥等,常与玉竹、薄荷等配伍,如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
【临证备要】煎服,5~10g。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典型案例】白薇解毒疗疮案。
刘某,男,24岁。2天前劳动时,左足底被扎伤,至今日中午足底疼痛难忍,足背红肿,且有一条红丝迅速上走腘窝,腹股沟淋巴结红肿疼痛,行走不便,且感发热头痛,脉弦数。诊为红丝疔,予白薇30g,苍术10g,加水2碗,煎成1碗,一次顿服,药渣捣碎敷患处,每日1剂,连服2日。当晚痛止神安,第二天肿消热退(《名老中医用药心得》)。
3、地骨皮=治疗肺热咳嗽、血热出血,以及阴虚发热。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或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根皮。主产于宁夏。春初或秋后采挖。
【处方用名】地骨皮。
【主要药性】甘,寒。归肺、肝、肾经。
【基本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临床应用】
(1)阴虚发热
本品甘寒清润,“专清阴中之热”(《脏腑药式补正》)。“凡人真阴中有火,自相蒸烁,而见有汗骨蒸,宜此对待之”(《本草述钩元》)。适用于阴虚内热,骨蒸盗汗,可单用,如地骨皮露(《部颁标准》);或与知母、鳖甲、银柴胡等配伍,如清骨散(《证治准绳》)。
(2)肺热咳嗽
本品性寒,入肺经。能清肺中之郁热,降肺中之伏火,“疗肺热有余咳嗽”(《药品化义》)。适用于邪热壅肺,气逆不降之咳嗽气喘。常与桑白皮、甘草等配伍,如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3、血热出血
本品甘寒入血分,善清泄血分之实热以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出血,可与大蓟、仙鹤草、侧柏叶等配伍。
此外,本品甘寒不燥,清热除蒸之中,兼能“解消渴”(《本草正》),可用于阴虚内热之消渴。
【临证备要】煎服,10~15g。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典型案例】地骨皮凉血止血案。
刘某,女,48岁。近2个月以来,月经紊乱,崩漏不止,血色鲜红,质稠量多,且逐月加重。西医诊断为“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症见崩漏不止,伴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精神疲惫,舌淡、苔薄白,脉细数。证属肾阴亏虚。治拟滋肾养阴,凉血止血。用炒地骨皮60g(以甜酒汁100mL拌炒至黑),干荔枝(连壳捣烂)1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后出血量减少,再进2剂血止(《名老中医用药心得》)。
4.胡黄连、银柴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