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岐黄重器 敢“疫”往无前——专访国家卫健委重症救治专家组中医专家孔立

文 / 中国医药报
2020-04-18 00:10

2月18日深夜,一个电话从武汉打到济南,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急促的声音传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计划成立一支重症巡查专家组,要从全国征召中医专家,希望你能来。”这声召唤似乎在内心响起多次,早已摩拳擦掌的孔立响亮地回答:“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从此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孔立

在“疫线”夜以继日奋战40天

包括他的57岁生日

到达武汉第二天,孔立(中)和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共过集体生日。

国之重任

去武汉之前,孔立早已是山东抗疫一线的主心骨。他是直接参与救治患者的一线医生,他是日照、济宁两地新冠肺炎中医治疗方案的拍板者之一,他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山东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他还是山东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制定者之一。

山东需要他,疫情更为严重的武汉更需要他。2月19日上午10点,一夜难眠的孔立查完房、交代好工作后,从济南西站乘坐高铁到北京集合,当天傍晚到达武汉,当天深夜进驻驻地,20日进入定点医院重症病房。此时,与深夜那个电话,相隔只有20多个小时。

南下武汉的车厢空空荡荡,“最美逆行者”孔立的一只行李箱与其相伴。

出发前,孔立在高铁站为武汉“加油”。


武汉疫情严峻,全国4900余名中医药人驰援湖北,孔立是其中担子最重的成员之一。他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紧急抽调的其他11名中医专家、12名西医专家,共同组成重症救治专家组,再结合12名湖北本地专家分组,承担巡查指导定点医院重症患者救治、制定有针对性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重任。

孔立(右二)与同事讨论治疗方案。


孔立所在的专家组平均年龄53岁,面临复杂的工作局面。“在武汉,定点医院的中医团队人员配备、诊疗经验和中医方案执行情况各不相同。我们不仅要帮助医院制定和优化治疗方案,还要及时反馈医院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其调集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并参与患者救治,进入病房指导医护人员解决具体问题。”孔立告诉记者。

每次进病房,要穿上三层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贴身的衣服很快就被汗浸透了,对50多岁的专家们来说,首先面临的是体力考验。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可保护严密的护目镜、面屏,起雾问题难解决,望诊时视野模糊;重症患者身体虚弱、说话声音低、口音重,问诊时听不懂、听不清;戴着三层手套,切脉时摸不准脉象……

孔立(左三)和医生们穿着防护服准备进病房。

意料之外的问题“一拥而上”,孔立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感慨道:“病房内工作相比日常,难度太大了。”

孔立脱下防护服,里面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湿。

民之良医

孔立所在的20多人的专家组,分为若干个巡查组,3人为一组,每组负责数家定点医院重症患者的巡查救治。每轮巡查为期3天,专家们前往各对口医院了解上一轮巡查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每轮巡查,孔立在每家医院只能停留半天时间,为了在极其有限的时间中真正解决问题,他与对口医院医生加上微信利用其他时间进行充分沟通。

孔立(左)与专家组成员于荣国在武汉一家定点医院巡查。

“有的西医不会看舌苔,就拍照发给我,请我帮忙。查房时接触的患者,我也会持续跟进,不时询问医生药效如何、患者有无好转。”孔立告诉记者,他有很多微信密切联系的“战友”,现实中见面却不一定彼此能认识。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吴辉是孔立的“微信密友”,但现实中他们只见过几次面,而且是隔着裹得严严的防护服。当看到吴辉在电视上接受采访时,孔立忍不住向这位熟悉的“陌生人”求证:“吴辉,你是长这样子的吗?”

孔立(右)与专家组成员于荣国在武汉共同战斗近一个月。


虽然困难重重,但这难不倒专家们,他们想出了各种“小发明”“小妙招”。利用微信交流是其中之一,还有用手机多角度、反复对患者拍照和录像,到病房外再仔细查看图像……“望闻问切”中遇到的难题逐一得到解决,中医专家们逐渐适应了这种工作模式。

总算能“喘口气”了,可孔立立刻给自己加码,与山东支援湖北驻点医院团队以及山东省内的定点医院联系,每次针对5~7名患者进行中医专家会诊,制定诊疗方案。

孔立(后左一)与专家们针对患者情况开展会诊。


治重病不一定要用重药,这是孔立的救治经验。

武汉一位危重症患者,严重缺氧,循环功能不稳定,临床上采用了综合治疗手段,治疗用药剂量很高。患者大便几日未行,腑气不通。孔立建议,在给予中西医基础治疗同时通腑泄热。他开出中药方,并指导医生根据患者排便情况调整剂量,服药一次大便不下则大黄加量,再不下则芒硝加量,再不下则加大生白术量,一日两到三次应用中药后,患者病情逐步稳定,大便得通,症状改善,成功脱离呼吸机,转为普通患者。

孔立(右二)伸出大拇指,为患者鼓劲。

另一位病情凶险的患者出现了胃瘫,只能靠鼻空肠管进食。孔立在基础药方外加用半夏泻心汤,为患者调理脾胃。患者用药两三副后胃肠功能恢复,可以正常饮食,其他症状也有所改善,四天后便脱离呼吸机、拔下胃管。然而,该患者此后特别烦躁,难以入眠。孔立望诊发现其舌苔厚腻,为痰火扰心,于是减少调理胃肠药物剂量,加化痰清火、理气镇静中药。患者服药一副后睡眠状况即得到改善。

“起初,临床上对重症患者是否要用中医药治疗手段有些迟疑,但后来取得的效果令人振奋,重症患者死亡率实现了较快下降。经过几轮巡查指导,中医药在重症患者救治中的参与率大大提高。”孔立笑称,这个过程消除了“傲慢与偏见”,改变了人们认为“危重症和慢郎中不相干”的刻板印象。


家之顶梁柱

3月30日,孔立随山东省第十二批援鄂医疗队返鲁,进入为期14天的隔离“大休整”。

离开济南整整40天,人回来了,心却没有回来。

孔立(一排右二)随山东省第十二批援鄂医疗队返鲁。

孔立(前排右四)所在的科室一共6人驰援湖北、胜利返回。


武汉之行让孔立对中医药有了新的认识,他看到了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的发展方向,对未来的事业有了新的谋划。在隔离期间,他总结援鄂经验,与国内外多名中医专家交流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经验。

“中医药将重振雄风!我想做的事情太多啦!”在与记者的视频通话中,孔立两眼闪烁着光芒,他的理想很多:想把国家和省级中医药平台利用好,进行中医药科研;想对流感等传染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寻找发病规律;想抓紧培养人才,补上中医药人才缺口······

孔立接受媒体采访。

57岁的孔立兴奋得像个年轻人,而87岁的老母亲根本不知道儿子作为国家重症救治专家组成员,在武汉奋战了整整40天。

动身援鄂前,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孔立担心老母亲为他担惊受怕。他让家人帮忙打掩护,向母亲隐瞒了自己的行动。与母亲视频时,都是选择“喝牛奶”等看似很悠闲的时刻,以至于老母亲根本不知道儿子在最危险的抗疫一线。直至孔立平安归来,母亲才知道儿子肩负重任。“你们把我骗了!”老太太获悉真相后有些埋怨地说。孔立笑着说,离开家人50多天了,亲人们都在等他回家。

说不想家是假的,可孔立那颗重振中医药雄风的心又飞走了。

他的同事——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一位医生已被派往国外援助抗疫。眼下,内防反弹,外防输入,抗疫尚未结束,孔立时刻准备着。

前几天,来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一封感谢信,更加坚定了孔立的雄心壮志。这封感谢信,对孔立在湖北疫情防控最关键时刻“悬壶入沙场、白衣作战袍”给予充分肯定,赞扬孔立在抗疫一线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精神,践行了新时代中医药人的初心使命。

图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感谢信。

信中写道:“孔立同志:在樱花烂漫的春光里,您用行动奏响了生命的赞歌,冲破了疫情的阴霾,圆满完成了任务。您是新时代中医药人的骄傲,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您及家人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春暖杏林花吐锦,千秋岐黄展新篇。希望您勇担使命,拼搏奋战,再接再厉、再建新功,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廉颇虽已老矣,志向更加笃行,只恐学业不精,有辱众生使命。但凭肩膀厚重,更赖民族众诚,岐黄仲景之术,挡住瘟疫流行。”在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孔立写下的这段话,是笃定前行的铮铮誓言,也是对国之重任的响亮回答。


新媒体编辑:郭厚杰

统筹策划:刘爽

更多精彩,尽在中国食品药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