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胃痛、腹泻不愿打针吃药,这些贴敷秘方不可错过!

文 / 国医在线
2020-04-14 16:08

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生病输液时哭泣的小脸蛋,内心很是抓狂,或咨询医生能减少孩子痛苦、减轻孩子恐惧的治疗手段,或刷手机在“度娘”上查阅捷径。能皆大欢喜的治疗方法你得到了吗?

在信息化时代,大家在网络或宣传小册子上或多或少接触过“三伏贴”“三九贴”,知道有一种疗法能调节脏腑机能,强健体魄,祛除病邪。而“三伏贴”“三九贴”属于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疗法中的一部分,穴位贴敷疗法适应症更加广泛,此“内病外治”之法可谓简、便、效、廉,深受衰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的喜爱。

下面我们就做简要的介绍,让大家在医院内外也能熟悉运用此法。

一、原理和特点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内服某药物能治某病,用某药外敷也同样治某病,如内服芒硝可治便秘,用芒硝敷脐也能治便秘。但有时也有例外,即外用某药贴敷能治某病,但内服某药却不能治某病,如葱白敷脐可治便秘,但葱白内服却不能治便秘。另外穴位贴敷疗法中单用一种药物,如炒葱白、炒盐、大蒜等外敷患处来治疗证型不一的疾病的情况有许多。一种药物治疗多种证型的疾病,仅从辩证施治和药物性味主治上考虑是难以理解的,我们认为除了中药的有效生物活性物质外,还有温热刺激作用和经络腧穴本身所具的外敏性及放大效应。我们还发现,治疗同一种疾病,在同一穴位上用药不同,疗效也有差异。如咳嗽贴天突、定喘、肺俞有显著疗效,遗尿、痛经贴敷首选神阙穴,而贴敷它穴或非穴位则疗效不显。

二、操作方法

1.方药的选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特点:

(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班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

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此外,还应结合以下选穴特点:

(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

(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适应范围

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

三、临症运用

❍ 哮喘

【取穴】 天突、百劳、肺俞、膻中、大椎、膏肓等穴。

【药物组成】 白芥子、甘遂各30克、细辛、元胡、丁香、肉桂各10克。

【功效】 利气祛痰、除寒暖中、消肿止痛等。

【药物配制】 上药研为细末,密封备用。临用时用姜汁调如泥,做成如铜钱大的药饼。

【治疗方法】 每次贴一组3~4穴位,4~6小时后除去。每周贴药1~2次,6次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一般连续贴药2~3个疗程。

【注意事项】 若有水泡发生,可挑破后搽龙胆紫药水。贴治时忌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不洗冷水澡。

❍ 感冒

【取穴】 大椎、太阳、劳宫等穴。

【药物组成】 薄荷、大蒜、生姜各等份。

【功效】 散寒发表,疏风退热。

【药物配制】 取上药捶烂如膏。

【治疗方法】 贴敷于大椎、太阳穴,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两手劳宫穴贴药后合掌顿搓约30分钟。本法适用于感冒初起有恶寒头痛者,若微汗出即效。

【说明】 若风寒感冒有全身酸痛,则在上药中加入半分细辛同捣,并加酒数滴炒热贴敷即可。

❍ 咽喉肿痛

【取穴】 少商、合谷、涌泉等穴。也可敷贴于双侧颌下或淋巴结肿大处。

【药物组成】 斑蝥、麝香、吴茱萸、肉桂。

【功效】 破血消瘕、攻毒蚀疮、引赤发泡。

【药物配制】 将斑蝥研末,以酒调制成黄豆大小的药丸,吴茱萸、肉桂研末备用。

【治疗方法】 将斑蝥药丸,加麝香少许贴于少商、合谷两穴,1~2小时后除去,本法适于急性咽喉肿痛。吴茱萸、肉桂等分研末,每次用2克,,调水成膏贴敷涌泉穴,每天换药1次,左右交替使用,本法适用于慢性咽喉肿痛者。

【注意事项】 若出现水泡,可将小泡穿破,外涂龙胆紫药水防感染。

❍ 过敏性鼻炎

【取穴】 肺俞双、膏肓双、百劳双。

【药物组成】 白芥子、细辛、甘遂、玄胡、麝香。

【功效】 温肺祛痰,消肿止痛。

【药物配制】 取前四味药各等份研末,密藏备用。

【治疗方法】 每天取少量药丸,加麝香少许贴于上述穴位,每天换药1次,直至病情好转。

❍ 胃痛

【取穴】 胃俞、脾俞、肝俞、胆俞、足三里、内关等穴。

【药物组成】 吴茱萸5克、白胡椒2克、丁香1.5克、肉桂1.5克。

【功效】 温中、降逆、止痛。

【药物配制】 上述药物捣碎为末、密封备用。

【治疗方法】 取药末10克加酒炒热,分贴穴位,外加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每次取穴两个,交替使用。10次为一个疗程,休息5天后可继续进行第二疗程,直至症状缓解。

【说明】 偏于脾胃虚寒者取中脘、胃俞、脾俞为主穴;偏于肝气犯胃者取肝俞、脾俞为主穴。

❍ 腹泻

【取穴】 天枢、足三里、脾俞、中脘、命门、关元等穴。

【药物组成】 丁香、肉桂、木香、吴茱萸、薄荷。

【功效】 温中、降逆、行气、止痛。

【药物配制】 用上药各等份捣为粉末,密封备用。

【治疗方法】 取10克用生姜汁及酒调成糊状、炒热后贴于穴位、每次取两个穴位、每天换药1次。

【说明】 急性腹泻以天枢、足三里为主穴;慢性腹泻取脾俞、中脘为主穴;肾虚腹泻取命门、关元为主穴;腹泻伴恶心呕吐者配内关穴,水泻较重者配阴陵泉穴。

❍ 高血压病

【取穴】涌泉、足三里双、太冲。

【药物组成】肉桂、吴茱萸、磁石。

【功效】镇惊安神,潜阳纳气,温中止痛。

【药物配制】将上药各等份研末,,密封保存。

【治疗方法】用药末5克,调蜂蜜为药饼,贴于涌泉。阳亢者加太冲,阴阳不足者配足三里。每次贴2穴,轮流使用。每天于临睡前换药1次,贴药后用胶布固定。

❍ 心绞痛

【取穴】 膻中、内关双、心俞双。

【药物组成】 降香1克,檀香1克,田七1克,冰片0.25克,胡椒1克,麝香0.1克。

【功效】芳香开窍,宽胸理气止痛

【治疗方法】 取药末2克,调酒成药饼,分成5小块,贴于上述穴位,两天换药1次,5次为一疗程。

❍ 坐骨神经痛

【取穴】 环跳、殷门、承山、委中等穴。

【药物组成】 草乌(炒)60克,干姜(煨)60克,赤芍(炒)20克,白芷20克,南星(煨)20克,肉桂10克。

【功效】 温经活血,散寒止痛。

【药物配制】 将上药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治疗方法】 取药末50克加酒适量,再加水调成膏状,炒热贴敷患侧穴位,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次4~6小时,每周2~3次。

❍ 扭挫伤疼痛

【取穴】 天柱、曲池、阳池、肾俞、解溪等穴。

【药物组成】 乳香、羌活、透骨草各12克、红花、木瓜各6克。

【功效】 活血散瘀、通络消肿止痛。

【药物配制】 将上药共研为末备用。

【治疗方法】 将上药末加适量的白酒炒热贴敷上述穴位,外用玻璃纸和胶布固定,两天换药一次。

【说明】 根据扭挫伤发生的部位不同,使用穴位时也应不同。如发生在腰部,则以肾俞为主穴;若发生在颈项部,则以天柱穴为主穴;发生在踝部,则以解溪穴为主穴。

❍ 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 阿是穴、外关、曲池。

【药物组成】 生草乌、生川乌、乳香、老鹳草、五加皮、积雪草各3克。

【功效】 祛风湿、活血止痛。

【药物配制】 取上药共研为末,备用。

【治疗方法】 取药粉15克,调酒炒热做成3个药饼,使用时按痛处选穴位外敷。每次2~3个穴位,每天换药1次,交替选用穴位,直至疼痛缓解。

❍ 腰痛

【取穴】 肾俞(双)、命门、次髑(双)。

【药物组成】 肉桂5克,川乌、乳香、蜀椒各10克,樟脑1克。

【功效】 活血、祛瘀、止痛、祛风除湿、温经镇痛。

【药物配制】 将上药研末,装瓶备用。

【治疗方法】 加适量白酒炒热贴敷上述穴位,外用玻璃纸和胶布固定。两天换药1次,直至症状缓解为止。

❍ 失眠

【取穴】 神门穴。

【药物组成】 酸枣仁。

【功效】 滋养、安神。

【药物配制】 取酸枣仁开水浸泡去外皮,分成两半,以酸枣仁平面贴在直径约10毫米的圆形胶布中心备用。

【治疗方法】 测定耳穴敏感点,将药贴于该点按揉1分钟,患者每晚睡前亦按揉3~5分钟,5天换药1次,4次为一疗程。

❍ 面神经麻痹

【取穴】 翳风、合谷等穴。

【药物组成】 白芥子10克,麝香少许。

【功效】 开窍镇痉,活血消肿。

【药物配制】 将白芥子研末,用酒炒热后,加入麝香少许,备用。

【治疗方法】 将上药末贴敷于患侧穴位,而合谷则贴健侧,每天换药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两天再进行第二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

❍ 眩晕

【取穴】百会、翳风、内关、足三里。

【药物组成】白芥子。

【功效】温肺豁痰,消肿止痛。

【药物配制】白芥子研末,备用。

【治疗方法】每天取3克调酒做成药饼,贴于百会、翳风。有恶心或呕吐者配内关、足三里。每天换药1~2次,直至病情缓解。

四、注意事项

(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2)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6)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7)换药时间: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后再敷药。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8)对于寒性病证,可在敷药后,在药上热敷或艾灸。

通过以上介绍,大家是不是觉得操作很简单,取材也特别方便,多是日常食用或药用之品,取穴也只须记住些常见俞穴即可,而且对多种常见病症行之有效,以明显提亮依从性,尤其是小孩及老弱患者。希望通过这类知识能让生活中的我们更加坚信中医药传统技能的优越,更多的人获得健康与幸福!

个人简介

张莉梅:1979年1月出生,彝族,本科学历,中医副主任医师。2002年8月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受聘于大姚县人民医院至今。2012年11月任职中医科主任,2018年1月聘为中医副主任医师,2014年至2015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和风湿免疫科进修。曾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彝医药分会理事,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风湿免疫性疾病,脾胃病,月经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