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医三品,像极了“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有一天,魏文王突然问扁鹊了一个问题,他说:“扁鹊你们家总共有兄弟三个人,你们三个人的医术都很棒,那么到底哪一位的医术水平才是最高的呢?”
扁鹊回说:“大哥的医术最好,二哥的医术排名第二,而我则是最差的。”
魏文王非常疑惑,他又问道:“那为什么医术最差的你却如此出名呢?”
扁鹊又回答说:“大哥主要是在病人的病情发作之前对她们进行治疗,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不知道他可以提前铲除病因,因此大哥的名气根本没有办法让很多人知道。而二哥治病主要是在病人刚刚发作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他仅仅可以治那些很轻的小病,因此他的名气也不是很大。而我跟他们两个不同,我治病主要是在人们病情都极其严重的时候,很多人都可以看见我在经脉上放血,穿针在皮肤上,做很多大的手术,所以大家都认为我的医术最为高明,所以名气很大。”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中医“治未病”,就是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在疾病预防中发挥作用,运用中医药特色疗法守护人民群众健康。
未发病前,增强抵抗力,让病毒无可乘之机,这是扁鹊的大哥。
感染病毒,病症较轻,此时用药,减缓发病进程,直至病症痊愈,这是扁鹊的二哥。
到了危重症期,能够力挽狂澜,救人性命,这是扁鹊。
从轻症治到重症,从重症治到死,这些医生的水平在扁鹊之下,是中医所谓的下工,甚至不及下工。
上工、中工、下工,代表了不同层次的三种水平,这种水平的高低,并不在于你的技术有多牛,你的理论有多深,最终要看的是思维。思维正确,战略才有方向,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准确的把握主要矛盾,对症下药。一味的认死理,不懂得灵活变通,囿于自身的认知范围,终于还是不能有所突破。
喜欢金庸的小说,那些门派之见越深的人,越难成为江湖高手。反倒是心胸宽广,仔细探索,无门户之见,依道而行的人,往往能够出类拔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因为只有融会贯通,才能自成一派,才能成为大家。
自古以来,历代名家无不熟读经典。张仲景如此,李东垣如此,朱丹溪如此,吴鞠通也如此。只有融会百家之长,才能不断拓展自我。
中医,用的不是药,用的是阴阳。阴阳之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曾经有一位老医生这样说,作为一名医生,如果没有仪器,没有药,你就不能看病,那你还做什么医生。
虽然这话有点批评的味道,但细想一下,也不无道理。药有阴阳,偏性更强,但这些偏性的药物是如何发现和应用的?这是古人的智慧,这些药经过了临床的检验,确实行之有效。那么古人是如何发现这些药,并且是如何确定这些药具备某些效果,这种思维才是最关键的。现在还有很多山区的百姓菜草药,作为鲜药入药,自有其特定的效果,只是在现代社会,会用鲜药的医生已经越来越少了。古人留下了很多经验,但是我们却很少人整理,就这样一代又一代,逐渐的失传了。
经验失传了,可以再积累,但是思维被异化了,就真的很难再复原了。
中医,重在思维,无论西药中药,无非是一种武器而已,这不存在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只要能够治好病,保住命,那就是无比的正确。只是水平有高低,能力有强弱,但这一切都不是关键,怕的是一旦思维固化,一条路走到黑。
反过来看扁鹊三兄弟,扁鹊的思维,扁鹊二哥的思维,扁鹊大哥的思维,肯定不在一个频级。
扁鹊的大哥是道,因为可以见微知著,能够遇见未来,所以早做预防,这种能力叫做预判未来,所以这个思维层级最高。
扁鹊的二哥是法,总结一些规律,对已经显现相关症状的人,对症下药。
扁鹊则是术,尚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扁鹊之下则属器,无论什么病症,我就都用这一招。
层级越高,越难被人理解,专业性越强,越难具备通观全局的能力,所以欲成大医,只努力是不够的,所以孔夫子教育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中医三品说
西方医学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中国人往往以为中医的敌人是西医,表面上是这样,其实不然。
因为医学是讲究实证的。如果中医的疗效真的很好,在疗效的比较下,病人就不会去找西医,西医也就不得不承认中医的价值。因此,作为两种医学,彼此其实不是敌人,而是人类共同向疾病作战的同一条战壕的战友,只是大家的打法不一样。
双方的作战优点,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同样,双方的失误和教训,也是可以相互吸收改进的。中医真正的敌人,是中医自己!能够破坏中医根基的,也是中医自己。
中医可分为三品:了解中医的这些“品质”区别,大家才能有的放矢。不会盲目崇拜中医,也不会见某些中医误人骗人,就大骂中医。
上品:道医。
这是《黄帝内经》所展示的真正中医的境界,以大道为根本,以济世救人为手段,易、道、医、儒、法、兵均博通融汇,不拘一格。
他们知识广博,人格出众,不仅懂医,也懂得做人做事,甚至可以带兵打仗。他们多数并不以医为职业,身怀医技,只不过是得道的副产品,偶尔出手救救人,以应“不时之需”。
所谓的“上医治国,下医治病”,本领俱全者,就是这种人。他们似乎什么事情都可以随手施为,能以各种职业出现在社会上,需要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中国古代历史记录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更多的人根本就没有留下姓名,我们都不知道。
离今天最近的一个,大约就是明朝传说创(其实是传)太极拳的张三丰。不过,明朝以后,好像“道医”也绝版了。因为明朝末年道运终结,道门正宗消亡,中国连真正的“道人”都没有了,哪里找“道医”去?
中品:术医。
这种中医,古代叫做“衣食医”,与“济世医”、“道医”相对应。他们缺乏修道的体验,对真正的大道也不感兴趣,缺乏修道的愿望,他们只不过是简单学习一些“祖传秘方”和中医传统治疗方式,学习一些医疗技术,背诵一些汤头歌诀一类的“医术”,对于五行阴阳等等也是半通不通的。
但是,他们利用积累的经验,也是能够有效治病的。汉朝以前,中国基本上都是“道医”,汉朝以后专业分工很强,一些人不学道,光学医术谋生,才出现“衣食医”,“道”与 “医”开始分离。
道为一,术为万。术医其实有很多品种,各种层次的都有,各种技术的都有,不好一概而论。就像是“武之道”很简单,但是体现出来的“武之术”就五花八门,千变万化了,术医也一样,比如各种民间偏方等等。
因此术医们玩的花样也很多,实际上也能够有效治疗一些病。“神医”就是典型的“术医”,特别强调“祖传”“秘传”等等,故意弄得很玄乎的样子,高高在上的让人掏钱。他们很多是以“医”为职业的商人,玩各种不同的精彩花样,无非就是想多赚钱。不过,既然是谋生,也能有效地治疗一些病人,会根据自己的专长,形成一些“特效治疗方式”,因此也无可厚非。
不过,真正的术医,目前在中国也不多了。国外有很多,比如在美国开业的中医。因为要在这种靠治疗的实力说话的国家生存,不懂一点真正的医术是混不下去的。而且美国的医疗制度也为这些非正统的治疗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舞台。
下品:庸医。
这种医生的特征,就是“大病治不了,小病治不好,就看运气好不好”,顶个医生的牌子混混日子,靠东拉西扯一些偏方怪方哄弄病人,靠碰运气治好病。
由于不通医道,缺乏真正的医疗本领,他们的日子过得可怜巴巴的,与有一定特长的“术医”们衣食丰足可比不了。但是他们最怕别人发现自己的无能,对于自己不会治的病,就搞些无法实现的目标来逃脱自己无能的责任。
比如鲁迅童年遇到的那种中医,要他去抓“一对原配的蟋蟀来做药引”的医生就是庸医。这种医生很多,缺乏医德,最容易搞怪的。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医疗本事,缺乏成就感,因此会把时间精力用在各种花拳绣腿标新立异上面,活得很辛苦。
然而,现在多数学医者都还只是在遵循“术医”的要求。要学“道医”,还得学习道家的文化和思想,以及练习道家的武术。再加上博通百家,书读万卷,阅人无数,才有可能一窥“道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