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与牡蛎一起泡水喝有什么作用?先来看看名医黄元御的这个配方

其实要说到贝类食药两用的良品,淡菜都还排不上号,真正厉害的是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牡蛎。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记载了牡蛎的性味主治,比淡菜不知道早了多少年岁,可“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而它在现代中药学教材中被收录到平肝息风药,这类药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病证,多是介壳类(如牡蛎、石决明等)或虫类(如全蝎、蜈蚣)药。明代医学家李中梓认为“牡蛎本是咸水结成(因牡蛎生长于海水中),故专归肾部,软坚收敛之剂也”,因为“肾主藏”则可引导气机物质均向内向下收藏,五味之中“咸”能软坚散结。
再从《伤寒杂病论》及历代医家应用牡蛎的情况来看,牡蛎还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之功,要发挥此功效之时,最常与龙骨同用。除此以外,《金匮要略》里还记载了栝楼瞿麦丸、栝楼牡蛎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些方里都有牡蛎的身影,也不难看出这些方对应的病证都有局部或整体的阴虚所致口渴,故而后人总结牡蛎还有滋阴止渴之效。清代名医黄元御对牡蛎也有妙用,他在《四圣心源》中刊载了一方——黄芪人参牡蛎汤,用于治疗痈疽,适合疮疡脓液排出后创面溃烂不能收口的病证。用黄芪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五味一钱,生姜三钱,茯苓三钱,牡蛎三钱,上药均煎水服用,不过因牡蛎质重,认为其有效成分不易析出就将其研末服用,如此研末会加重其涩滞只用敛邪不出。
黄芪、人参补益五脏之气,以供疮疡局部血肉生长;生姜、茯苓温散水气,健运脾气,而“脾主肌肉”可加速气血生长;五味子收涩补益,牡蛎软坚散结消疮;甘草调和诸药,共筑肌肉之健全。皮肤外科疾病一般内外同治效果更佳,黄元御自然也想到了,他认为将创面的“败血腐肉”洗干净后,还可用“龙骨、象皮细末”撒于创面上可起到收创的作用,之后再贴仙灵膏持续发挥作用。声
明

本文由“本草世界”新媒体原创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