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和青囊指的是什么?都有哪些典故

文 / 古代神话杂谈
2020-02-19 16:15

此时此刻,在华夏大地被疫情笼罩的时候,如果让大家评选谁是最可爱的人,我想一定是那些日夜奋战在医疗前线的医护人员,尤其是各地支援武汉的逆行者,更是让人钦佩。行医者,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在我国古代,称呼医生或 医学界有着自己的专有名词,比如“杏林”,青囊、橘井泉香“,这些优美的词汇里面包含着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看看你知道几个?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家住庐山。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5棵杏树;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这样10多年以后,杏树就有10多万棵了。

春天来临,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绿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间草房,住在里面。待到杏子熟时,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董奉去世后,“杏林”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后来,人们在称赞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生时,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句来形容。

“杏林”,已成为医界的别称。与杏林相关的还有一个“虎守杏林”的传说故事。

董奉一天回家途中遇茅草丛中卧着一只老虎,细看没有吃人的凶相,只是一动不动,抬头张嘴,大声喘气,流着泪,表情很痛苦。董奉明白,原来老虎是求自己给它治病。董奉仔细看了老虎说:“明天此时你来此等候,我给你治病。”老虎点头走了。

第二天,董奉把两个铁环戴在胳膊上,叫老虎张口,铁环用来防虎咬。他用手掏出老虎喉咙里的骨头,治愈了老虎的病。后来老虎为了报恩,就为董奉守候杏林。后来,人们用“虎守杏林”,意在褒扬像董奉那样高超的医术。

橘井泉香这则典故与道医有关。西汉时湖南一位叫苏耽的道人,身怀绝技,对母亲极为孝顺,后得道成仙。在成仙之前,苏耽嘱咐母亲,明年将有疾疫流行,到时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叶来救治。第二年果然发生大规模疫情,他的母亲便遵照嘱咐,用井中泉水泡橘叶施救众乡邻,救活了无数人,一时传为佳话。

这则“橘井泉香”典出《列仙传》之《苏耽传》,清代官员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将其收入《医术名流列传》之中,流传甚广。“橘井泉香”一词与“杏林春暖”、“悬壶济世”一样,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过去医家常常以“橘井”一词或橘、杏并用来为医书取名,诸如“橘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

青囊指中医,是中医的别名。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也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也有将青囊喻医书的,如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等。

抓药这一典故来源于唐代“药王”孙思邈。他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有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哎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孙思邈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这位医生的救治之恩。孙思邈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个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抓药”。

除了上面介绍的以外,还有喻指良医的“折肱”、“和缓”,喻指医术高明“上池”、“窥垣等。这些中医药典故,同样包含了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