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湿热论》心得

文 / 孙洁医师
2020-02-15 08:07

snow

薛生白之《湿热论》是温病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与叶天士《外感温热论篇》共为羽翼,形成温病论治体系的最重要两环。生白虽然文笔晓畅,但毕竟以条文形式成篇,读之难成体系,向为学者所难。仔细研读条文,寻找其内在规律,以求全面了解薛雪论治湿热病的思路,是深入学习《湿热论》的第一步。

一、薛雪其人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又署抱珠轩、南园、河东、牧东老朽等。乃清代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人。生于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卒于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享90岁之高龄。

其人出身官宦世家,曾袓薛虞卿乃当时名士,工绘画。曾与周伯上合作唐文皇十八学士图,还批校了宋代蔡沈所作《书经便蒙详节》。虞卿外祖则是翰林待诏文征明的外孙。薛雪幼年即从明末诸生杜浚学习兵法,既长则从横山先生叶燮学习诗文,与清初诗词名家沈德潜系出同门。所以薛雪诗学造诣颇高,著有《一瓢诗话》传世。

中年以前的薛雪以科举为主业。康熙四十四年南巡于苏州,薛雪时年二十五,也参加了这迎驾献诗的活动,可惜未能求得官身。乾隆元年,受地方政府推荐,参加博学鸿儒科考试,以诗赋《山鸡舞镜》押山字十二韵求取功名未得,时年55岁。此后遂不复有功名之心。

薛雪性虽孤傲,却放诞风雅。袁枚诗话所记,其扫叶庄有“堪笑世人无狗监,何妨自我作牛医”之联。李清俊刊本《湿热论》篇首薛生白自序有“要不与珍错同登樽俎,亦末敢方乎横空老鹤,一声长唳”之语,其傲绝之情可知。

薛雪虽然工医,却并不以医自事。善文学,工书画,有拳勇。“书悉作苏体”(《前尘梦影录》,“其墨兰尤妙”(《吴中名医录》)曾为练“龟息”功而“在庭中蓄龟数十。”(《苏州府志》) 据《珍本医书集成提要》载:“然生白雅不欲以医见,逮其卒,《行状》无一字及医者,随园驰书诋其嗣中立(薛雪之孙中立,善诗),惜其生平奇迹之不传。”

薛雪一生著述丰富,大抵分为医学和文学两大方面。薛雪不喜著述医案,故医学著作不多。医学方面:《碎玉篇》二卷,为手抄孤本;《医经原旨》,乾隆甲戍本;自讲杂记八则,刊于《吴医汇讲》;薛雪医案74则,刊于《三家医案合刻》;《扫叶庄医案》四卷,刊于《珍本医书集成》。

文学方面:《斫桂山房诗存》六卷,雍正乙卯沈德潜序刻本、乾隆扫叶村庄刻本;《抱珠轩诗存》六卷,乾隆庚申扫叶村庄徐世林序刻本;《吾以吾鸣集钞》一卷,乾隆扫叶村庄刻本;《旧雨集》、《旧雨二集》各一卷,乾隆扫叶村庄刻本;《一瓢斋诗存》六卷,乾隆甲寅扫叶村庄刻本;《周易粹义》五卷,《四库全书存目》著录;《一瓢诗话》一卷,雍正十三年扫叶村庄刻本、乾隆扫叶村庄刻本、昭代丛书本、清诗话本、一九七九年霍松林等合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选辑本、民国八十七年台北新文化丛书集成本;《唐人小令花雨集》二卷,乾隆扫叶村庄刻本;《卷石梦》旧抄。

二、《湿热论》版本

《湿热论》早期的文字仅见于多种清代温病著作中,未见同治年间以前的单行本。考察存有该书早期的各种清代书籍,《湿热论》条文有两大来源,其一为徐行《医学蒙求》,其二为舒松摩重刻《医师秘笈》,此二本皆有条文35条,主体内容相同。王孟英《温热经纬》将陈平伯《温热论指南集》中31条亦做为《湿热论》收入,与前35条并不相同,互有参差,共成46条。现在一般认为其前35条确实薛雪手笔,后11条则实出陈平伯。《湿热论》早期传本情况示意图如下:

(张志斌.《湿热论》存世疑问的文献学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06):464-467.)

三、《湿热论》的主要内容

《湿热论》计有条文35条,正文千余字,加上自注,亦不过6千之数。条文之间自有联系。李士懋先生论之甚详,并列表如下,可以一目了然。

(李士懋,田淑霄.再析薛生白《湿热论》传变规律,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5,10(4):1-3.)

(一) 题纲

一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吴本下有“或黄”二字),口渴不引饮。

第一条为湿热证题纲,提出其题纲症是“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或黄,口渴不引饮。”接下来先论湿热证之正局。所谓正局,系指湿热病以湿为主,病位以脾胃为重心,病机以阻蔽清阳为主。始恶寒,后但热不寒、胸痞、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为其必有之证。

(二) 邪袭于表

二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三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第二、三条为湿热在表之证。第二条乃”湿在表分“,孟英注曰:”阴湿故可用薷、术、羌活以发其表“。阴湿袭人,故而头痛无汗。第三条乃”湿在肌肉“,”以其恶寒少而发热多,故为阳湿也。"(王孟英)

此二条可与伤寒之太阳表实、表虚二证相对应。阴湿伤表,则类于伤寒表实之麻黄汤证。表阳束遏,故而恶寒无汗而头痛;湿邪所袭,故见身重。治以辛香之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以散在表之寒湿;佐以辛凉之薄荷、牛蒡子,以袪湿中表热。阳湿伤肉,则类于伤寒表虚之桂枝汤证。湿热困阻肌肉,表气不利,故见身重关节疼。病在肌肉,卫阳未遏,故见汗出。肌肉乃中焦脾土之外合,当急以去湿为务,湿去则热自除。予外宣内渗之法。外宣者,借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清香宣透,兼以桔梗宣发,以除在表之湿;内渗者,用滑石、豆卷、通草之甘淡微寒以渗利肌肉湿热。苍术皮兼散表寒,不恶寒者可去之。

二十一湿热证∶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者,腠理暑邪内闭,(雄按∶吴本无此四字,作“气机拂郁,湿热不能达外”。杨云∶吴本胜于原本)宜六一散一两、薄荷叶三四分。

卫表肌肉之间,尚有腠理,此三者皆为表分,故常有肌腠卫表并称之语。前二、三条分论邪入表分、肌肉。第二十一条则论湿热内闭腠理之证,与前二条同属湿热邪侵于表。暑为君火之热,然易挟湿。湿邪最易阻滞气机,若然湿热闭阻腠理,则气机拂郁。上焦之气不通,则胸痞发热;腠理之气不行,则肌肉微疼而无汗。薛雪自注“湿病发汗,昔贤有禁,此不微汗之,病必不除。”故以六一散清利于内,以去暑湿;稍用薄荷三四分,微汗以散表郁。雄按“吴本做三、四十片”,则量过大矣。三四分,折合今制,不过1-2克,确是微汗之法。

(三) 邪入经脉

四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湿热之邪由表入里,则入于经络脉隧中。此即第四条所论。湿热侵入经络脉隧,则经气不利,筋失所养,而见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筋病必当舒肝,经伤则应通络,故用鲜地龙、秦艽、威灵仙、苍耳子除经络之湿,佐以黄连清热。酒炒者,欲其通行也。丝瓜藤、海风藤清热通络,兼以舒筋之用。滑石清利袪湿热以治其本。

第四条见症,有类痉厥,薛雪在此条自注中辨析痉厥甚详。故而接下来的五、六、七连续三条辨析湿热痉厥之证,以资鉴别。

五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元参、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

第五条为热入营血之厥。自注云“上条言痉,此条言厥。”湿热二邪,皆伤阳气,湿邪化热之后,热势盛极,逼入营阴,心包受灼,故见壮热渴而神昏,谵语或笑。营阴既耗,虚风则动,故见发痉。治以清营养阴,兼透湿热之邪于营外。药用犀角、羚羊角、钩藤清热凉营袪风;生地、元参清营养阴;连翘、银花露辛凉以透热于外;鲜菖蒲、至宝丹清化湿浊以开心包之窍。

六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宜仿凉膈散。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微下之例。

第六条论湿热闭结,清窍蒙闭之痉厥。湿热闭结,或结于上,或结于下。结于上者在胸膈,少火悉成壮火,火动则风生,故而发痉。心包居于胸膈,湿热闭结于此,蒙闭心窍,故见神昏笑妄。结而未闭,或可开泄。开泄不效者,是湿热结甚,当治以清下之法,以开其结,可仿凉膈散。药用调胃承气以泄邪热,连翘、黄芩、栀子、竹叶清胸膈湿热;薄荷辛凉透发,开胸膈之气。若大便数日不通,热邪闭结肠胃者,尤当下之以通阳明腑气,宜仿承气微下之例,多用调胃承气汤。无论湿热结于上,或结于下,皆可宗“阳明之邪,仍假阳胆为出路”一语以治之。

七湿热证∶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宜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元参、银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

第七条为热邪充斥表里三焦之重证,正是薛氏在第四条自注中所云“少火悉成壮火”。热邪充斥,故而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热邪留于肌肉经络,而成斑疹;热蕴于上,则胸痞自利;热蒙清窍,则神昏;风火相引,则痉厥。热淫于内,平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犀角、羚羊角、方诸水、金汁之咸寒以清热息风;生地、元参、紫草之甘寒以养阴息风;银花露、鲜菖蒲之辛凉清透以开清窍。

此四、五、六三条,本是湿热化燥之痉厥,为内兼厥阴风木之变局。移于此处者,意在鉴别也。

(四) 湿伏膜原

八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浓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湿热之邪进一步深入,则入于半表半里之膜原,是为第八条所论之症。“热湿阻遏,是营卫气争”,故见“寒热如疟。”如疟者,终非疟病,故“不得与疟同治,仿吴又可达原饮之例”。药用柴胡、浓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五) 湿热正局

湿热既入膜原,再渐次深入,就入于三焦了。此湿热病机演变之正局,其中又以湿重于热为多。如第十一条自注:“湿多热少,则蒙上流下,当三焦分治。调三焦之气,分利其湿也。湿热俱多,则下闭上壅,而三焦俱困矣。当开泄清热,两法兼用。”九至十四条,三十一条共六条归于此类。而热多湿少者,即前所论少火悉化壮火,必深入厥阴、营血,化火生风,治当清泄矣,归入变局中。

1. 湿重于热

1) 上焦

九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上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第九条和第三十一条均为湿热留于上焦,而有虚实轻重之别,如其自注曰:“此条须与第三十一条参看,彼初起之实邪,故宜涌泄,投此轻剂,不相合矣。又须与后条参看,治法有上中之分,临证审之。”

湿邪蒙绕上焦,上焦阳气不展,胃气不舒,故见脘中微闷,知饥不食。王孟英注为湿热已解,余邪蒙蔽清阳,固是,然非必然也。初起而邪不重者,亦可致此,总以邪轻体弱为核心。以极清之品,如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等宣畅上焦阳气。徐本尚有鲜稻叶,今药房不备,用之者少。佐以芦根、冬瓜仁甘淡渗利,利湿养阴为治。邪蒙于上,故用药不可重浊,否则不能中病。此方后世名为五叶芦根汤,治诸夏暑湿热轻症,多有效验。

王孟英在此条注下引叶天士预防湿温时疫之法:“天气郁勃泛潮,常以枇杷叶拭去毛净锅炒香,泡汤饮之,取芳香不燥,不为秽浊所侵,可免夏秋时令之病,余则建兰叶、竹叶、冬瓜、芦根,皆主清肃肺气,故为温热暑湿之要药,肺胃清降,邪自不容矣。”其“别药恐滋流弊,方名虽美,不可试也”一语,尤当为今人所戒。

三十一湿热证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农,眼欲闭,时谵语,浊邪蒙闭上焦,宜涌泄。用枳壳、桔梗、淡豆豉、生山栀。无汗者加葛根。

三十一条则是浊邪蒙闭上焦之重证。浊邪蒙闭难开,非轻清所能解,故当涌泄之,正《内经》所谓“病在上者,因而越之”之意。浊邪蒙蔽,故而眼欲闭,时谵语;胸膈困阻,故而脘闷、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