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生命的能量!中华早有补气之法,你为什么不学?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症候辨治轨范》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经常有人说,文老师,你在网上发布这些关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文章,真的很好,很精辟!只是,你哪里来如此多热情?哪里来如此多想法?你如此辛苦的执笔呐喊,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你?
我想说,不因为别的,只因为我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医者。我深深信仰中华传统医学的理念,并且为今人对中医学的陌生、蔑视感到焦虑。中华民族的国医国魂,在今人眼中,险些变成歪理邪说,这岂能不让人痛断肝肠?!
所以,我要写一点出来。能写一点,就写一点,让更多人看到、理解中医文化。
比如说现在,我给你讲一个字——气。
这是中医学里面的经典概念之一。
什么是气啊?我们在平时,可以看到很多和气相关的词儿,比如气虚啊、心气啊、肾气啊什么的。其实,气就是人体内活力最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简而言之,我们的人体,由气构成。我们的生命,以气为能量。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正因如此,我们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死亡的是时候才会说——“没气儿”了。
但是,你记住,在我们人彻底没气之前,往往要经历一个气虚的阶段。气虚,是中医学里面很重要的症候概念。
什么是气虚呢?我说几个主要表现,你可以对照一下:
1,呼吸气短,总感觉吸一口气不够用,不得不加快呼吸、短促地呼吸,不然就胸闷难受。这是宗气虚少,不足以支持呼吸和心跳所致。
2,精神疲惫、身体乏力。气作为能量,无法供应大脑,无法充养四肢,所以有这样的状态。
3,不爱说话。我们的语言,之所以能说出来,声音发出来,靠气来托着。气虚了,托不住我们的声音,我们就感觉说话累,说话声音低微、颤抖。
4,面色白,无血色,无光泽。气血上濡于面。气虚,不能帅血上濡于头面,就有这样的脸色。
5,食欲降低。我们的气,一部分源于脾胃运化食物。气虚的人,脾胃一定虚。脾胃虚,则食欲降低,所以不爱吃饭,或吃饭不香,没有食欲。
6,身体常常出汗。气是能固摄津液的。我们的汗水,作为津液的一种表达,平时受气的固摄,不轻易流于体外。如果气虚,不能固摄津液,则自汗不已。
知道吗?这就是气虚。你可以对照一下,我们生活中,很多上了年岁的人,或者身体不知保养的中老年、壮年人,有这样的现象。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者,尤为如此。
怎么办啊?我们中华传统医药里,就有补气的方案。人参、白术、茯苓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它的意图,是通过健脾来益气。为什么?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气血之本。补好脾胃,气血自生。
这就是关于气虚、补气的一点小文章。
复杂吗?不复杂。系统学习过中医药的人,都知道。
可问题是,现在知道它的人太少啊!有些人,明明处于这个状态,却不知道其中的危急,不知道调治的办法,白白让问题严重下去、复杂下去,这多可惜啊!
作为一个医者,我不忍这样的情况发生。
怎么办?我写一点废话在这里,希望有缘人能看到。
全文完。